2006 年,我所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带领全所员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根据本所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第一部分: 2006 年工作总结 一、已完成的主要工作 ( 一 ) 超额完成《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出版任务 我所于2005年底完成了 我校教学研究刊物《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改版工作,并完成了改版后第一期的出版工作。 为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升学校教学、管理领域的研究水平,该刊 2006 年在编辑人员减少(一位编辑休产假)的情况下,除按计划正常完成出版任务外,配合2007 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还编辑出版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研究论文专辑》。 电子与信息学院的教研专刊正在编辑中,已完成了论文登记、审稿等环节的工作,目前正进行论文专家审稿意见的反馈、整理工作。 此外,另一个学院的教研专刊也正在筹备。 此外,我所也初步完成了《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新一届编委会要求实现刊物电子版化的任务。现在,读者在本所主页上就可以全文查阅该刊物近两年各期的文章。 ( 二 ) 申办新杂志 《中国大学教育》的阶段性工作 虽然《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创刊于1981年。但20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学校内部出版物和广东省内部出版的地位上,未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及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因此,我所长期以来都有以《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为基础,申办一本公开发行的教研杂志的强烈愿望。 在经过请示、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后,我所从2005年底开始准备申办新杂志的各种文件(主要文件有:《中国大学教育》出版发行可行性论证报告、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大学教育》编辑部工作章程、期刊申请表等),同时积极与教育部和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部门联系。并于2006年3月初正式向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递交了我校文件《关于申请创办“中国大学教育”杂志的报告》(华南工[ 2006 ] 20 号文)。 但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新增期刊实行了严格控制,至今尚未“解冻”,教育部对我校的申请至今仍未批复(2006年我所多次与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通电话,他们认为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没有松动之前,批文没有必要。国家现在对申办杂志报刊实行属地管理。我校是教育部直属大学,则要求有教育部同意申办的批文,然后再向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申请)。所以,我所申办新刊物的工作只好暂停,等待时机。 ( 三 ) 完成 2006 年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新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人才强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 基础性工作。我所继续积极地协助人事处完成暑期2006年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有关工作, 有关老师怀孕期间在所领导带领下,仍然协助人事处完成了2006年新教师167人的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如新教师报名、统计出勤、组织考试等)与教学工作(讲授《高等教育学》(部分章节))。 我所以近年我校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实践为基础写成论文《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与学校人事处有关同志一起被澳门大学正式邀请参加该校主办的“2007年华人社会的教师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将于2007年3月31日 - 4月1日在澳门大学举行)。 ( 四 ) 积极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 我所的研究人员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 如《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 结构及遴选标准比较 》(比较教育研究,2006.03 );《中美理工科研究型大学课程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2006.04 );《传承、创新与个性化:美国一流大学跨越式发展道路》( 复旦教育论坛,2006.03)等。 2人参与教育部重大专项研究《面向创新型国家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 2006 年结题);2人主持了校级研究课题2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工程教育人力资源 建设 》、《对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 2006 年立项)等等。 ( 五 ) 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设 “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设是我校“ 985 工程” 即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之一 ,项目负责人是彭新一副校长,学术团队负责人是李元元校长。我所是这个硕士点建设的依托基地。该点的建设在学校去年底今年初组织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第一期 建设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 目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已有04级、05级、06级三届学生共18名。其中 2006 年招生8人,圆满完成招生任务。除了完成高等教育学硕士点日常教学管理外,今年我所还做了以下5项工作:①重新修订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培养计划,该计划从 2006 年开始执行。②利用项目建设经费新添了500多册书籍资料,并添置了扫描仪等急用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③ 为吸纳更优秀生源,及早开展 2007 新生招生宣传工作。 ④ 组织实施2004级硕士生毕业论文开题,以高标准严格要求的原则对他们硕士论文选题进行指导。⑤本科及“高等教育学”硕士点课程教学任务(《现代人际交 往的心理学 》、《外国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的心理学》等课程)。 ( 六 ) 加强了高等教育研究所网页的建设 去年9月,校园网高等教育研究所主页恢复。 2006 年,我所发动本所硕士生,积极参加高教所主页的改版工作。经过努力,高教所主页版面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充实、完善学校规定的有关栏目或内容外,我所根据自身的特点,大大加强了主页的学术性和动态性,增设了“学术沙龙”和“他山之石”栏目,挂出了《大学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大学如何服务于社会》、《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一位大学讲师去世引发的思考》、《减少科学家的风险》、《回归教学,责无旁贷》、《学术与名利之间》、《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等 20 多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 用以宣传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经验,扩大广大师生视野、启迪师生思考。 ( 七 )完成办公室搬迁工作 为配合学校2007年本科教学评价,我所从大局出发,克服人员少等困难,从2号楼搬至励吾科技楼办公。从2006年5月7日起,我所已在新办公地点正常工作。 ( 八 ) 组织、参与部门工会活动 我所隶属于教研网工会( 包括教务处、研究生院、网络教育学院和高教所),我所选派一位老师担任部门工会委员,热心为全体工会成员服务。同时,鼓励全所职工增强健身意识,积极参加环湖健康跑等各项工会活动。 二、问题与建议 ( 一 ) 队伍越来越小 2005年9月前,高教所在职人员有6人,现在只有4人,其中2人已于去年下半年先后退休。 我所希望在2007年能招聘2-3个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保持一支基本研究队伍 。 ( 二 )运作经费不足 由于近10年来学校下拨高教所的业务费都维持在低水平,但人员增加,市场物价在飞涨,使所里许多计划都无法实行。一年中,我所推掉了国内几个学术会议;组建校内兼职研究队伍的设想也只停留在纸上;方便研究生和老师们复印资料的复印机及高教所主页运行所需要的服务器也买不起……等等。目前,我所只能尽可能确保《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正常出版。 ( 三 ) 工作场地不稳定 高教所从2006年5月起已迁至现址办公。客观地说,办公条件比原来有了较大改观,但可惜好景长不了。今年11月本科教学评价后又会强令搬迁。高教所应是国家重点大学的常设学术机构。目前,高教所是我校的直属机构,并已成为 我校“ 985工程” 即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重要依托基地。希望学校在下一步决定我所办公地点新址时考虑在北校区选取一个恰当的地方,尽量避免频繁搬迁,劳民伤财,影响士气。 ( 四 ) 管理关系不顺 近年来,深感高教所工作中有两方面管理关系未理顺:一是校所关系,即学校领导方面谁分管高教所,高教所重大工作决策向谁请示?因为有 3 条关系线发生交叉:①彭新一副校长兼高教所所长( 2006 年华南理工大学年鉴再次确认了这一点);②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属于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是彭新一副校长,李元元校长是学术团队负责人,而高教所又参与了该点的申报、管理与建设工作;③王迎军副校长分管本科教学同时兼任《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刊物主编。而《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是我所的主要工作。由于以上情况,造成实际工作中,我所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有问题不知向谁汇报,有困难不知找谁解决。 二是“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管理与建设问题。该点的招生挂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管理工作放在高教所,但许多业务高教所很难操作。如硕士点的日常教学,高教所没有教师队伍,政管学院也不负责派教师上课,目前硕士点的导师多为 2 号楼行政官员兼职,工作忙起来常常无法上课。如果不理顺上述关系,下一步许多深层次矛盾就会更严重地暴露出来,妨害这个学科点的人才培养质量和 建设质量 。
第二部分 2007 年工作设想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高教所在 2007 年应迈开新的步伐。 工作设想可以用 16 个字来概括:理顺关系,补充人员,服务大局,提高水平。 一、理顺关系 这一条只能寄希望于学校领导。在对高教所职能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建议校行政分工由某一位学校领导统筹关心和指导高教所的工作。 二、人员补充 高等教育研究涵盖研究生教育。因此,那种以为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工作对象只是本科教育,《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讨论内容也只面向本科教育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这种认识是研究生规模很小、大学教育基本上本科教育年代所形成的,早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学校应按照对高教所的定位,确定高教所的基本编制,尽快将高教所的队伍建立起来。 争取招聘 2-3 个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考虑到硕士点教学,可适当增加招聘人数。但必须同时考虑新进人员的出路(即政策上允许高教所人员走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并要有相关学院的配合)。 同时,通过增加经费、调研项目立项,将兼职研究队伍建立起来。 三、 服务大局 除了完成本所日常工作外,尽可能积极参与 2007 年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工作。加强与人事处的配合,完成 2007 年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三、提高水平 包括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再向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办新杂志《中国大学教育》,以提高我校教研刊物的档次。二是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在经费等条件许可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三是加强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设与管理,使之在第一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如果建设经费许可,要组织更多的学术活动,添购更多高质量的图书资料;四是进一步提高高教所主页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