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所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带领全所员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一中心工作,根据本所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第一部分:2007年工作总结 一、已完成的主要工作 ( 一 ) 超额完成《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出版任务 除按计划正常完成2期出版任务外,配合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时间紧(有些专辑出版周期仅1个月)、人员少(上半年一位编辑休产假)、任务重(为往年3倍工作量)的情况下,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终于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电信学院教研论文专辑、新闻学院教研论文专辑、物理学院教研论文专辑、政管学院教研论文专辑等4个专辑出版任务。为教育部专家最终高度评价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尽了一份力量。 (二)按时编辑出版教学研究论文集《只问耕耘》 为充分展示我校广大教师开展本科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迎接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所配合学校评建办,完成了迎接2007本科教育水平评估有关工作。我所常务副所长担任迎评教学管理组副组长,编辑出版教研论文选编《只问耕耘》(上、中、下三册)。从1999年以来我校教师在各种公开刊物上发表的1400多篇教育论文中选取了182篇,共100多万字,分培养模式篇、教学方法篇、教学内容篇、教育技术篇、教书育人篇、实践环节篇、专论评述篇七大板块。 (三) 完成2007年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新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人才强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基础性工作。我所继续积极协助人事处完成一年一度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的有关管理与教学工作(有关老师讲授《高等教育学》课程)。 我所以近年我校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实践为基础写成论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学校人事处有关同志一起被澳门大学正式邀请参加该校主办的“2007年华人社会的教师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于2007年3月31日-4月1日在澳门大学举行)。 (四)积极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 我所研究人员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发表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如《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若干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工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论析》(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4期)、《大学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等。 我所还积极派人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如参加中国2007国际高等教育论坛(沈阳),并提交了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国内外专家同行的较高评价。 (五)按时完成财政部、教育部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清查的通知精神,我校于2007年3月至5月对我校固定资产(含图书资料)开展清查。我所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对照“所内固定资产清查明细表”,逐项进行检查、核对。对所内资料室近2000册图书资料的条码信息与图书一一核对。经清查核实,所内资产全部与帐面相符,没有盘盈、盘亏、调拨等问题。 (六)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设 “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设是我校“985工程”即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之一,我所是硕士点建设的依托基地。协助政管学院完成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增加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完成该硕士点的部分基本建设。 (七)加强了高等教育研究所网页的建设 按照学校《关于做好网页内容与更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所网页设置了研究所简介、研究队伍、学科建设、岗位职责、办事程序、规章制度、年度工作、人才培养、招生信息、人员招聘、高教论坛、所长信箱等信息。同时,我所根据自身的特点,大大加强了主页的学术性和动态性,增设了“学术沙龙”、“他山之石”、《文笔精华》栏目,挂出了《教育部办学还是学校办学》、《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把本科教育放在大学工作最根本的位置上》、《建一流大学靠什么?》《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市场经济不会自发产生人文精神》等近百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用以宣传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经验,扩大广大师生视野,启迪师生思考。 (八)组织、参与部门工会活动 我所隶属于教学中心工会(包括教务处、研究生院和高教所),我所选派一位老师担任部门工会委员,热心为全体工会成员服务。同时,鼓励全所职工增强健身意识,积极参加环湖健康跑、爬白云山等各项工会活动。 二、问题与建议 ( 一 ) 队伍越来越小 2005年9月前,高教所在职人员有6人,现在只有4人,我所希望在2008年能招聘2-3个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保持一支基本研究队伍。 ( 二 )运作经费不足 由于近10年来学校下拨给高教所的业务费都维持在低水平,但人员增加,市场物价在飞涨,使所里许多计划都无法实行。一年中,我所推掉了国内几个学术会议;组建校内兼职研究队伍的设想也只停留在纸上;方便研究生和老师们复印资料的复印机及高教所主页运行所需要的服务器也买不起……等等。目前,我所只能尽可能确保《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正常出版。 ( 三 ) 工作场地不稳定 高教所从2006年5月起已迁至现址办公。客观地说,办公条件比原来有了较大改观,但可惜好景长不了。今年11月本科教学评价后又会强令搬迁。高教所应是国家重点大学的常设学术机构。目前,高教所是我校的直属机构,并已成为我校“985工程”即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重要依托基地。希望学校在下一步决定我所办公地点新址时考虑在北校区选取一个恰当的地方,尽量避免频繁搬迁,劳民伤财,影响士气。 ( 四 ) 管理关系不顺 近年来,深感高教所工作中有两方面管理关系未理顺:一是校所关系,即学校领导方面谁分管高教所,高教所重大工作决策向谁请示?因为有3条关系线发生交叉:①彭新一副校长兼高教所所长(2006年华南理工大学年鉴再次确认了这一点);②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属于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之一,项目负责人是彭新一副校长,李元元校长是学术团队负责人,而高教所又参与了该点的申报、管理与建设工作。③王迎军书记是《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主编,而《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是我所的主要工作。学校班子调整以后,邱学青副校长分管本科教学和高教所,也同样会发生上述问题。由于以上情况,造成实际工作中,我所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有问题不知向谁汇报,有困难不知找谁解决。 二是“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管理与建设问题。该点的招生挂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管理工作放在高教所,但许多业务高教所很难操作。如硕士点的日常教学,高教所没有教师队伍,政管学院也不负责派教师上课,目前硕士点的导师多为2号楼干部兼职,工作忙起来常常无法上课。如果不理顺上述关系,下一步许多深层次矛盾就会更严重地暴露出来,妨害这个学科点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质量。 今后,该硕士点的建设还是应该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担,本所只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和作为办学资料依托基地。
第二部分 2008年工作要点 目前,学校正在对全校学科、学院、机关、直属单位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按照公布的调整方案,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并入高教所。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高教所在2008年应迈开新的步伐。工作设想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理顺关系,补充人员,服务大局,提高水平。 一、理顺关系 在对高教所职能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建议校行政分工由某一位学校领导统筹关心和指导高教所的工作。 二、人员补充 按照当前学校对高教所的定位指向,今后高教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建设一支骨干队伍十分重要。争取招聘3-5名(第一步先2-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考虑到硕士点教学,可适当增加招聘人数。但必须同时考虑新进人员的出路(即政策上允许高教所人员走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并要有相关学院的配合)。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经费、调研项目立项,将兼职研究队伍建立起来。 三、 服务大局 除了完成本所日常工作外,尽可能积极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加强与人事处的配合,完成2008年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四、提高水平 包括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再向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办新杂志《中国大学教育》,以提高我校教研刊物的档次。二是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在经费等条件许可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三是加强对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建设与管理,使之在第一期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如果经费许可,要组织更多的学术活动,添购更多高质量的图书资料;四是进一步提高高教所主页质量,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