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高教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校工作部署和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已完成的主要工作 学校机关机构设置调整之后,高教所继续保持直属单位建制。根据学校对高教所发展的要求和定位,我所多次召开工作研讨会,对自身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规划。在得到学校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我所全体工作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加强发展能力建设,按照“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扎实推进各项建设。 (一)如期完成《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年出版任务 严格执行稿件“一稿两审”的双盲评审制度,严把稿源及编辑出版质量关,按计划如期完成2期出版任务。 (二)牵头组织承办“院校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高级研讨班及国际学术会议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当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加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广和普及院校研究,探索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途径和方法,2008年7月5日至9日在我校召开“院校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高级研讨班及国际学术会议,该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根据学校领导的指示,由我所牵头,与校办、党办等部门共同负责会议的具体承办工作。我所认真准备会议筹备方案,组织召开会务筹备会。多位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成员,我校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0多所院校的250名代表,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专家一同,探讨建立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之道。经过精心组织、认真策划,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参与学校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专题调研和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学校新一轮科学发展,学校党委从3月12日起在各学院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专题调研,旨在了解各学院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全面分析当前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建设、和谐学院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找出问题,剖析根源,为下一段科学决策奠定基础。我所有关人员作为调研组工作人员参与了自动化学院、外国语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调研活动,记录整理了有关学院的调研活动情况并撰写3份调研纪要。 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是2008年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所有2位主要负责同志参与了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及学校发展战略,为党代会报告起草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背景支撑材料,为高质量地完成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提供支持。 (四)协助人事处完成2008年新教职工岗前培训有关教学工作 新教师岗前培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人才强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基础性工作。我所继续积极协助人事处完成第十九期新教职工岗前培训的有关教学工作,本期培训按教师系列、管理系列和实验与教辅系列分类培训,共有2007年以来来校工作的新教职工约270人参加培训,我所有关老师讲授《高等教育学》、《公文写作》等课程。 (五)积极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工作 我所研究人员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承担(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1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托项目1项、广东省九三学社参政议政项目1项、2008年广州市政府委托决策咨询专家研究课题1项、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培养质量研究课题)2项、华南理工大学重点人文社科课题1项、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华南理工大学教材出版基金项目1项。结题2项:广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广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1项。在国内核心及统计源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文1篇,在《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1篇;获2008年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奖励论文1篇。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撰写研究报告2份(共7.44万字),分别提供给学校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总结参考以及给学校领导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参考。 我所还积极派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同行的交流与探讨。如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第四届(2008)海峡两岸暨高等教育论坛、2008浙江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国际会议等。 我所还积极、主动地加强了与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校的联系,如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等,加强了与广东省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主动融入高等教育领域“圈子”,扩大学校影响。 由于我所人员在高教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2008年有1人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1人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 (六)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建设 “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建设是我校“985工程”即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之一,我所是硕士点建设的依托基地。协助政管学院完成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2008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人,比上一年增加了25%;毕业3人;在读研究生18人。自2004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生以来,共毕业9人,就业率为100%。1名2005级硕士生作为特优生被选送去美国留学一年。2006级高等教育学学生8人顺利完成论文开题工作。 制定高等教育学2020年学科发展规划,为高等教育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具体思路。完成近3年高等教育学学科评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总结本学科建设的成就,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增加资料室藏书量,购买有关教育学图书资料136册,复印世界高等教育及教育研究方法资料31册,为硕士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开展研究提供支持。 (七)完成设立“高等教育研究资助基金”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高等教育研究力量的集成,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我所建议开设“高等教育研究资助基金”,希望通过项目资助的形式和纽带作用,更好地集成我校高等教育的研究力量,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该建议已得到校领导的批示,从2009年起,作为学校教改专项经费的子项——高等教育研究资助基金,将从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和高等教育研究学术交流资助与学术成果奖励两大类进行资助。我所已草拟《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八)引进人才,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力量 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整体格局中,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专职教师队伍,是我所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2008年我所招收了1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担任专职研究人员,目前已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点2006级、2007级学生开设研究生专业课程“比较高等教育”,专职研究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九)挖掘整理校史资料,开展校史研究 校史组认真挖掘、整理学校发展历史的有关资料,为编写1993年-2007年校史做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需求,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题,组织开展专题性的校史研究,为学校相关部门决策与管理提供服务。 与宣传部、档案馆一起参与策划组织校史馆建设,作为校庆56周年重要活动之一,11月15日校史馆正式开馆。同时与档案馆、公共关系处一起参与策划组织,主编56周年校庆用书《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建筑与人文景观》。 (十)完成日常工作 我所根据自身特点,进一步完善所内网页建设,增强主页的学术性和动态性,在“学术沙龙”、“他山之石”、“文笔精华”等栏目,陆续挂出了一系列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用以宣传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进经验,开拓广大师生视野,启迪师生思考。配合学校单位网站评选活动,及时更新完善有关内容。 认真组织、参与部门工会活动。高教所隶属于机关第一部门工会,我所选派2位同志分别担任部门工会主席和委员,热心为全体工会会员服务。同时,鼓励全所职工增强健身意识,积极组织会员参加环湖健康跑、爬山等各项工会活动。 二、问题与建议 (一) 研究力量薄弱,队伍建设尚待加强,缺乏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 根据部门工作职责,高教所主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提供决策服务咨询。目前,所内仅有2名教师编制的研究人员,还不能组成一支研究队伍,尤其缺乏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领军人物。 (二) 优秀稿源不足,刊物刊号申办困难重重 由于《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目前仍属于广东省资料性连续出版物,受刊物等级限制,很难收到高水平的稿件,刊物质量始终难以提高,尽管我刊一直在多方努力,寻求申办公开刊号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紧缩刊号审批的大背景下,加之自身质量不高,刊物刊号申办面临很多困难。 (三)教师管理关系不顺 目前高教所教师人事关系在所内,而考核、职称聘任等又在政管学院进行,教师管理关系不顺。 (四)校史组无正式的机构设置,不利于开展校史编写工作 校史组现仅有2位退居二线的工作人员,没有在岗的正式员工,也没有设立正式的机构,不利于校史编写工作。
第二部分 2009年工作要点 一、接收高层次人才,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学校非常支持高教所专职研究队伍建设,我所计划在2009年招收1-2名高等教育重点学科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或有相关专业海外背景的硕士毕业生,以及有高等教育专业学历背景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初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度、稳定的有较强研究能力的队伍。此外,聘任一批校外(包括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在提高培养质量、活跃学术氛围的同时,扩大学校及学科的影响。 二、争取学校政策扶持,增加优质稿源,完成编委会换届,提高刊物质量 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定要有一流的教学,而优秀的教学成果需要有一个展示的平台——教研刊物,教研刊物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希望学校在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出台有关政策予以扶持,如在《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在考核、评定职称时给予一定加权系数,鼓励教职工向我刊投稿的积极性,增加优秀稿件的数量,总体提升刊物质量,促使我校早日成功申办教研公开刊物。此外,第二届编委会已到期,成立新一届编委会,召开编委会全体委员会议,共同商讨刊物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制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凝聚高等教育研究力量,推动校本研究的发展 学校对高等教育研究给予了大力度的经费支持,“高等教育研究资助基金”将有效地支持学校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开展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为合理、有效地利用“高等教育研究资助基金”,我所将加快完成《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制定工作,并认真筹划、设计立项指南、具体进度安排及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和材料(申请表、研究进度报告、结题验收申请书、成果汇报等),认真组织好首批资助项目的立项工作,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实行全过程项目管理,使高等教育研究基金为学校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发挥出应有的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及日常管理 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看,研究生的培养受规模扩大的影响,面临着转型和改革。我所将认真分析研究高等教育学硕士点面临的优劣势,通过多种方式凝聚专兼职研究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不定期学术交流制度,活跃学术气氛。加强研究生日常管理,争取学校支持,开辟研究生工作室,开通国际网,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与交流提供必备条件。 五、理顺教师管理体制,规范内部管理 鉴于高教所目前教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所将进一步加强与政管学院的协调与合作,继续委托政管学院管理教师的日常人事工作,高教所主要抓教师的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配合政管学院对教师进行考核、职称聘任等工作。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规范出差管理、图书及固定资产管理等。 六、深入开展校本研究,为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决策服务 根据学校对我所发展的要求和定位,我所将继续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承担学校发展研究任务。高质量地完成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选取重点研究方向,积极承担新的研究项目,把高教研究尤其是面向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的校本研究做实、做新、做强,更好地完成我所承担的职责。 七、建立校史编写的非常设机构,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 校史编写工作需要全校各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写作班子,并且开展有组织的研究。我所拟筹划建立一个校史编写的非常设机构,以在职人员为主,推动各单位把校史编写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计划中,以加快推进校史编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