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工作总结与2010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10-05-06

第一部分 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高教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学校部署的各项工作,按照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坚持以抓基础建设来促进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能力

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我所的优势和特长,把对学校发展的观察和研究融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个阶段一系列重要报告的拟稿工作、调研工作以及整改落实任务,为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贡献力量。立足本所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分析检查和进行整改,对高教所发展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发展方向和今后的发展思路,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落实到高教所发展实践中,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继续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

加强专职研究队伍建设。2009年接收1名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和1名来自国内重点大学的高等教育学博士毕业生,调入1名具有正高职称的研究人员,专职科研总人数达到5人(2009年在岗4人),专职研究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积极申报并承担了一批研究项目。获得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2009年学校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4项,2009年学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2009年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1项,项目总经费12.3万元。获学校科研奖励论文2篇,在国内学术期刊及报纸上发表论文7篇,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篇。
积极参与学校重大改革实践。配合研究生院筹备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开展研究生教育史研究,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现状和发展战略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深度参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特别是会议一系列重要报告和材料的起草准备工作,为会议提供了比较详实全面和重要的支撑材料。共撰写研究报告4份(约8万字)。
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全年共派出9人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09年年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09年年会、2009年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标准研究组第二次会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等,加强了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三、加强《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质量建设

严格执行稿件一稿两审的匿名评审制度,严把稿源及编辑出版质量关;加强稿件组织,主动向校外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作者约稿,稿源质量进一步提高;如期完成全年编辑出版工作,顺利通过省新闻出版局2008-2009年度刊物检查。确立了进一步扩大组稿范围,更加全面地反映我校教育教学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办刊思路,成立第三届编委会,顺利完成编委会换届工作,进一步扩大了编委会成员覆盖面,使之更好地适应刊物发展的需要。

四、开展2009年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立项工作

2009年是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启动和实施的第一年。为用好这个基金,高教所组织开展了精心的准备工作,对项目管理办法、申请及评审工作等进行了反复研讨,确立了该基金资助符合学校发展目标、能满足学校改革实践需求的校本研究和前沿领域研究的资助原则,以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我校教育改革发展和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为学校重大决策和改革发展实践服务,对学校改革有切实的参考作用的立项原则。从申报情况看,学校各单位积极参与,共受理申请132项。我所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严格的匿名函评及会评,根据评审结果并综合考虑学校改革发展的需求,择优立项28项,资助总经费28.5万元,项目研究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文化建设等学校办学的各个重要方面,与学校改革发展密切相关。

五、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建设

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建设是学校“985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我所是硕士点建设的依托基地。2009年,高教所继续协助公共管理学院开展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工作。2009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9人,比上一年的5人增加了80%;全年在读研究生18人,毕业9人。自2004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生以来,共毕业18人,就业率为100%。
继续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增加资料室藏书量,全年新增高等教育学有关图书资料近100册,为硕士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六、挖掘整理校史资料,开展专题校史研究

认真总结第一本校史编写的经验,确定了按专题推进校史编写的思路并选取三个专题,以专题形式开展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为校史编写的整体推进积累了经验。

一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断代史。撰写《早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研究》报告(约3.6万字),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是科研专题史。基本完成《1993-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科研成果汇编》,共编制约747条记录;逐年编写《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工作大事记1993-2007年》,共编写609条目,约27.4万字。

三是办学起源的有关历史。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是我校1952年组建办学的4个基本源头之一,高教所与广州农讲所一起(校团委参与)策划了纪念广东五四运动90周年图片华工站展览,向农讲所提供关于工专革命史文稿,深入研究了工专在广东五四运动及广东党的组织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揭示了以阮啸仙为首的广东五四运动领袖与先锋学生与工专以及华工办学发展史的内在联系,使工专历史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相关史迹编入了纪念广东五四运动90周年图片展览中,该展览在南北校区展出,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阮啸仙、周文雍两位工专校友入选由中宣部、中组部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为我校增添了光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此外,我所还查清了数项与工专校友的有关史实,丰富了学校的杰出校友名录。

七、协助人事处完成新教职工岗前培训

积极协助人事处完成第20期新教职工岗前培训的有关教学及管理工作,本期培训按教师系列、管理系列和实验与教辅系列分类开展培训,共有2009年来校工作的新教职工约300人参加培训,我所协助开展了培训组织工作,承担《高等教育学》等课程的授课工作。

八、落实目标责任情况及存在问题

经过2008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的努力,高教所发展的一些重要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在落实高教所2008-2012年五年目标责任(共5个方面的任期目标)方面,专职研究队伍的组建工作已经完成,在就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取得研究成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发展历史和发展基础的特殊性,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提升《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办刊水平面临较大的困难

由于《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目前仍属于广东省资料性连续出版物,受刊物等级限制,很难收到高水平的稿件,刊物质量始终难以提高。尽管我刊一直在多方努力,寻求申办公开刊号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国家紧缩刊号审批的大背景下,刊物公开刊号的申办工作面临很多困难,未取得进展,从而严重制约了稿源质量和办刊水平的提升。

2.教师及硕士点管理机制建设和校本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过2008年以来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高教所的努力,目前专职研究队伍已经达到5人,具备了基本的研究力量。但是由于高教所发展基础和定位的特殊性,目前教师人事关系在所内,而考核、职称聘任以及高等教育学硕士点的一些管理工作等又在公共管理学院进行,管理和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顺畅的地方。在开展校本研究方面,尽管已经作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显示度还不够高,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即如何激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面向学校发展需求的校本研究,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在硕士点建设方面,由于基础薄弱、情况特殊,在生源质量、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亟待加强的工作。在管理工作方面,目前在岗管理人员(包括领导岗位)只有2人,随着高教所的发展,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3.校史编写工作进度需要加快推进

尽管通过专题研究,在校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局部和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关于1993年以来校史编写工作的总体进展仍比较缓慢,一方面还没有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成书规划尚未明确,另一方面相应的人力和配套投入不足,尚未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

第二部分 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高教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坚持解放思想,努力改革创新,按照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要求和2010年工作部署,继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根据学校的定位要求,积极推进目标责任任务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任务,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益,努力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服务。

一、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专职科研队伍的作用,积极探索以团队模式进行学术管理,理顺教师管理体制,研究修订教师考核管理细则,以新的机制凝聚教师力量,支持和引导教师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进一步充实管理队伍,建立专职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紧密结合开展校本研究的队伍建设机制。继续加强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组织工作,力争承担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

二、进一步推进校本研究。继续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在做好现有选题的同时,选取若干个重点研究方向,积极承担学校发展研究任务,深入开展面向学校改革发展需求的校本研究,把面向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校本研究做实、做新、做强,努力培育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筹划建设虚实结合的研究机构,加强学校重大发展课题的研究。

三、进一步提高《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办刊质量。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的实施,同时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扶持,加强高质量稿件的组织工作,努力提升刊物质量。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争取将《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由现在的半年刊改为季刊,同时努力寻求提升办刊水平新的突破点,逐步推进公开办刊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资助与管理。加强对2009年立项资助项目的管理,做好项目中期检查等过程管理,高效、合理地用好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努力提高项目研究质量。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办法,认真筹划和开展2010年度项目资助工作,为学校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研究层面的支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建设及学术交流。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建设和研究生管理,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建立有效的资助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高等教育论坛等新的学术交流形式和学术交流制度,活跃学术气氛;与相关部门一起积极筹划,力争组织一次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

六、加快推进校史编写工作。确定2012年完成1993年以来校史编写工作的目标,继续推进已经开展的校史专题研究,同时积极谋划校史编写总体方案,全面启动校史编写工作,通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写作队伍和专题研究与总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动各单位把校史编写工作纳入工作规划中,力争使校史编写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