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国竞争新态势主动权
发布时间: 2018-03-26 浏览次数: 183

3月13日报道(文/周方银)过去几年,中国多方面的实力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同时,国际社会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体系中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传统大国看待和处理与新兴大国关系时的方式和策略在发生转变,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大国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2017年11月19日,中美两军在美国俄勒冈州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和第十三次研讨交流,图为美方观摩团团长、美军太平洋陆军司令布朗上将(左一)和中方参演人员握手。(尹航 摄)

美国单方面调整政策

近一两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态势,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单方面做出的一些重要政策调整带来的。

从2017年12月到2018年2月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内,特朗普政府相继推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审议报告》。这三份重磅安全政策文件为对华关系确定了新的定位和基调。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中俄要塑造一个与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相对立的世界,称中国寻求把美国的影响力挤出印太地区。报告把中、俄列在美国三大安全挑战的首位。

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国家间战略竞争已取代恐怖主义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关切,并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

《核态势审议报告》决定升级美国核武库和扩大核武器的使用范围,并将俄罗斯和中国视为主要威胁。报告的出台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核战略从奥巴马时期的“核战略稳定”转向特朗普时期的“核战略威慑”,核武器作为大国争霸的重要工具再次被美国政府加以使用。

把这三份战略文件联系起来看,美国显然已确立中国、俄罗斯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试图采取全方位措施赢得与中俄的战略竞争。在中、俄两国中,美国认为俄罗斯是在走向衰落的大国,其国际影响力呈下降趋势。虽然在美国看来,俄罗斯的行为方式更具冒险性,但从长期来说,它不可能对美国领导地位形成根本性挑战。相比之下,中国的实力蒸蒸日上,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实力发展更加均衡,而且中国有着长期和连续的发展战略,专注于伟大复兴,对美国国际领导地位的冲击更大。

在从战略上把中国确定为主要对手的同时,美国在经济上也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政策力度。这样的政策也符合特朗普的执政风格。特朗普的核心政治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他们认为,从国际上看,中国是让美国不再伟大的关键因素。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2018年1月提交国会的报告中称,美国当初“错误地”支持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因为美国的权力是靠强大的经济来支撑的。

在很短的时间内,美国在经济上采取了不少针对中国的举措。2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向国会提交关于总统贸易议程的年度报告,报告表示美国将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向中国的贸易施压。

当前,美国国内在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方面,从政府、媒体、智库等层面,都具有很强的基础。很多政府高官对中国的不信任程度之高、敌意之深,超出中国人的想象。2月13日,美国6家情报机构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国家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的负责人同时到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详细汇报中国对美国的所谓战略威胁。在听证会上,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妄称“中国间谍”正在蔓延美国各地,甚至包括美国的学术机构。

  

部分国家对美亦步亦趋

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美国一连串具有消极影响的重要政策在短期内出台。由于美国是当前国际体系中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行为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外部性,对部分国家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美国长期以来的坚定盟友,澳大利亚在对华政策上也亦步亦趋地跟着美国。

在距离更为遥远、与中国并无实质性安全利益矛盾的欧洲,中国企业的收购活动,尤其是涉及高技术领域的收购活动,受到了比过去更大的阻力,并往往被冠以有害于国家安全的名义。

在中国周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积极推动“印太战略”,构筑在美国领导下的海洋联盟体系和以海洋为中心的地区伙伴关系网络,对冲在这个地区快速推动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印度洋地区抑制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在“印太战略”的推动下,美、日、澳、印的军事安全合作进一步加快,“亚洲版北约”的可能性前景似乎在慢慢浮现,不过其发展仍有很多变数。

西方对华实施双重标准

这一波“中国威胁论”在性质上不同以前,它不只是少数人存在认为中国构成了威胁的认知,而是具有更直接的政策影响,并在相关国家的一些政策举措中得到体现。这种情况不是光靠加强沟通、加强政策说明等常规增信释疑的做法能够解决的。特别是,现在西方国家对与中国有关的议题,出现了经济问题安全化,社会问题政治化,小问题扩大化,事实根据不足的问题情绪化的情况,在这样的心态下,心平气和的说服努力,很容易被各种杂乱的声音所淹没。

当前西方这样一种具有更广泛政治和社会影响的“中国威胁论”,其核心驱动因素是对中国未来主导国际秩序可能性的担心和抵触。在西方一些人士看来,只要中国达到了国际领先的实力地位,就会动用这一实力来影响和塑造国际秩序,而这很可能要以牺牲他们的利益为代价。这种“中国威胁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当前中国是否真对西方国家构成了威胁,它对于寻找真凭实据并不是很在意。

要理解和应对这样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人自身的思维也要有所调整。

这种行为背后体现的是这样一种思维:中国为什么构成威胁?不是因为中国做了什么真正威胁别人的事情,而是因为中国这个国家的性质。同样的事情,其他国家做就不是威胁,中国或者中国人做就构成威胁。也就是说,这一轮“中国威胁论”主要是对人而不是对事的,因而它基本上无法通过澄清一个个事实来消除。

中美可以避免新冷战

对于被动卷入大国竞争新态势,中国需要进一步反思与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应对。

首先,这种局面的出现,以及它非常可能中长期化的前景,清楚地显示中国试图在国际体系中实现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阻力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远不像解决一个一个具体的障碍和挑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寻找合作点那么简单。这种阻力在当前的出现和增大,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中国过去一些年取得的成就的肯定,它意味着中国崛起越来越被西方国家严肃地看待了,虽然其反应方式出乎中国人的意料。

其次,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做出这样的反应,但在总体稳定的国际体系中实现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长期和根本利益。这不是说中国在面对不合理的行为时要处处忍让,而是说,中国在坚定和有策略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轻易做对国际体系的稳定具有较大破坏性的事情。中国还是要努力维持中美关系的战略稳定。虽然美国极不愿意接受中国崛起,但维持大国关系的战略稳定,依然是中国的根本利益。

再次,继续积极推进中美战略对话合作。美国将中国确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并不意味着中美无法推进战略对话与合作。正是因为战略竞争强化才更需要沟通对话,以防止战略竞争失控,转向战略对抗甚至爆发武装冲突。在这种背景下的战略对话,也许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但有助于管控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延缓战略竞争升级的过程,而这就可以为双方关系未来的积极变化保留有利条件。

近期,虽然有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在渲染所谓的新冷战,但在中美之间爆发新冷战的前景是可以避免的。仔细考察一年多来的美国对华政策,可以发现它一方面“雷声很大”,因为这是其真实意愿的体现,而不是策略性的虚张声势,但另一方面它的“雨点”并不是很大,因为中美各方面利益的相互依存达到了非常深的程度,如果中国奋起反击,也会给美国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并会对国际局势产生重要的长期影响。从长期来说,中美还是有比较大的战略妥协空间。随着中国实力进一步上升,战略妥协的基础会变得更加坚实。把握大国竞争新态势主动权的最重要因素,在于中国保持自身实力的稳步增长。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在国际上的朋友圈,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有助于扩大中国外交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增强危机状态下的应对能力,为中国在国际上的长期发展构筑更坚实的基础。(作者为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摘自3月13日《参考消息》(文/周方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