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启示录(21完)
发布时间: 2017-06-02 浏览次数: 313

“一带一路”承接历史指向未来

李国强

距今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打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友好交往的大门,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形成了两条重要的国际通道,这就是时至今日仍为人们称道的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沿线各国广泛支持。这一倡议既唤起了我们对古老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也激发了我们对新丝绸之路的时代畅想;既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内在逻辑,又具有当今时代条件下的历史必然性;既展现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开阔胸怀,又显示出正在崛起的中国对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古代丝绸之路构建起了东西经贸和文化交流平台,集中反映了古代历史时期先进的理念、前进的方向和发展要求。它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遗产在于,历经两千多年凝练而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指向未来;一端连着中国,一端通向世界。其核心要义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丝路精神,将其化作联结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点和纽带,把古代丝绸之路缔造的无数辉煌,化作激发我们推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新思维、新路径。

丝路历史奠定“一带一路”价值底蕴

悠悠两千年的丝路历史奠定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和价值底蕴。

第一,经济社会繁荣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动因。(黑体)经济繁荣是国运昌盛的缩影,是古代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兴盛之时都是古代中国最强盛之时。从汉唐到宋元,从明代到清中叶,我国综合国力接连强盛,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兴衰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晴雨表。

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我国成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尽管沿线各国各地区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千差万别,但都有商品交换的共同愿望。古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下应运而生,在沿线国家的互通有无中日渐兴盛。它聚合了沿线国家的商贸、产业和资源配置,成为各方利益交汇的经济走廊。古代丝绸之路在因应沿线国家商品贸易、人员交往和人文交流多种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成沿线国家商品结构、生产方式、市场行为以及政策机制、社会组织、思想观念重新建构的连锁反应。

历史表明,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和新型合作平台,符合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

第二,政府引导与主体参与的有机统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黑体)有人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从未有过政府的经营行为,完全是民间的自发。这个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从历史过程上来看,历代政府在丝绸之路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设置官职、制定规则、出台政策,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制度支持;稳定边疆、建立驿站、军事戍守,为丝绸之路畅通提供了安全保障;与沿线国家和各民族讲信修睦、守望相助,为丝绸之路发展营造出良性的外部环境。

由民间自发的货物交换而促成,是古代丝绸之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往来于丝路的群体是多元的,几乎囊括了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僧侣、学者、工匠,也有使节、商队和贩夫。丝路贸易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官方贸易,也有边境互市、民间交易。丝路贸易的行业是多类型的,几乎涵盖了各时期主要的经济产业。

历史表明,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只有使政府与参与主体协调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出推动丝绸之路发展的活力,从而使丝绸之路成为各方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

第三,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前提。(黑体)古代丝绸之路从形成伊始,就与沿线国家政治的稳定度、彼此关系的和谐度息息相关。我国始终秉持以和为贵、以诚相待的理念,与沿线国家维系了长期和平稳定的政治关系。

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各国政府应共同构建多层次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共同维护好丝绸之路沿线的和平与稳定。

第四,开放包容是“一带一路”倡议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黑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代中国之所以有庞大的丝绸之路“朋友圈”,得益于开放,受惠于包容。唐朝在全国设驿站1639所,仅广州的外国客商就有12万人,与唐朝有交往的国家或部族达189个,南亚、中亚和西亚来唐使团共343次。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沿线国家使节来华318次,平均每年15次。

历史表明,没有哪个民族的智慧能独立支撑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是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自我封闭,盲目自大,必然导致落后。

第五,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倡议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黑体)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交流的第一通道,通过它中国走向了世界,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持续的跨文明交流对话,见证了沿线不同国家、众多民族成长的历程,从而成为全人类的集体记忆。

历史表明,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不竭之源。文明的互学互鉴,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积极发挥多元文明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直面风险,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四年实践取得一系列早期收获,彰显出该倡议巨大的生命力。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丝毫不能忽视“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多种风险和挑战。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多是国际战略和政治博弈的敏感区,地缘政治关系错综复杂,沿线各国在国家规模、发达程度、历史传统、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既面临与不同国家利益和战略对冲的挑战,也面临沿线部分国家内部政局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既存在国际市场低迷以及国际金融动荡所产生的风险,也存在海外长期投资无法取得回报的风险。既存在沿线国家内生动力不强的挑战,也存在全球债务规模膨胀速度远高于全球GDP增速的抑制性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新兴经济体依然是我国海外投资最具潜力的目的地,但是规避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安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债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性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政府沟通,高层协调,在化解危机、确保合作中意义非凡;我国投资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高规避风险的主动性、提高与投资国利益共享的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加强运筹,在三方面精准发力

经过四年实践,“一带一路”已经由理念转化为现实,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应在三个方面予以着力:

第一,始终加强三个统筹。(黑体)所谓三个统筹即陆海统筹,内外统筹和政企统筹。

陆海统筹就是国家对陆地和海洋发展的统一筹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牢牢把握顶层设计,周密组织,加强运筹,精准发力。把“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起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良性局面。进一步优化提升陆域国土开发和海洋国土开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海上依托港口,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通道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实现陆海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从而构建中华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容并济的一体化格局。

所谓内外统筹,就是要注重把国家以及各地方发展规划、自身优势、合作需求与沿线国家有效对接起来,把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内外两个市场有机融合起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让沿线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所谓政企统筹,是指统筹政府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作为政府既要发挥把握方向、统筹协调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同时要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从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各类企业构成的多元力量,始终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最活跃的主体元素。

第二,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黑体)首先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其次,要聚焦“五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更加紧密、更加高效的联系,努力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与沿线国家现行的政策法规相互贯通。在减少或降低资本、商品、人员往来中的政策壁垒的同时,与沿线国家形成持续稳定、相向而行、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再次,要切实重视政治、经济、人文三个层面的均衡发展。

第三,始终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丝路精神。(黑体)文化是连接沿线国家的精神基石,建立在文化交融和民心相通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也更加持久。要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宏大目标,必须在沿线国家人民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只有建构起这样一个格局,才能给“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给“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才能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挖掘丝路历史文化不能缺席,弘扬丝路精神不能缺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渐趋深入,我们要更加注重在人文领域的精耕细作,更加注重弘扬丝路精神,更加注重与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通过弘扬丝路精神,把我国与沿线国家地缘相连、文化相通、人文交流基础好的优势发挥出来,进一步密切沿线各国和地区在教育、文化、科技、旅游、卫生等多领域的合作,加强青年、媒体、智库等多层面的人员交流。通过弘扬丝路精神,努力构建丝路文化圈,打造文化新亮点,不断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提供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一定会实现。(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转自《参考消息》2017年5月24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