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重振实体经济调查(4·完)
发布时间: 2017-03-13 浏览次数: 167

德国“工业4.0”力推制造业创新

驻法兰克福记者沈忠浩

核心提示:在全球化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德国制造业并非高枕无忧。面对来自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为了保持“德国制造”的领先地位,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并将其作为十大“未来工程”之一,欲借此在全球先进制造领域抢占先机。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当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高喊“重振制造业”时,德国却显得非常淡定,因为相比长期畅游于虚拟经济、任由产业空心化的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德国始终未曾偏离以制造业为本的发展轨迹。

 

2016427日,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从可以自主飞行的球形机器人“手”中接过一只玻璃杯。未来工业的雏形展现在人们面前。(摄影张帆)

201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期间,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德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保持在22.3%,与20年前基本相当。相比之下,2014年欧盟国家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平均仅为15.3%,法国和英国分别仅为11.4%9.4%

基于持续而深厚的能力积累,“德国制造”已是一张闪亮的国际名片,西门子、大众、巴斯夫等大型德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抢眼。当前,在德国股市DAX指数的30只蓝筹股中,制造类企业股票占21只。

德国工业的核心思想是制造有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为此,德国制造在历史上不断调整其发展重点,包括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点加大信息技术领域投资;在1995年至1999年实施“生产2000”计划,旨在提倡清洁制造、保障就业、提高德国制造现代化水平。

然而,在全球化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德国制造业并非高枕无忧。面对来自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为了保持“德国制造”的领先地位,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并将其作为十大“未来工程”之一,欲借此在全球先进制造领域抢占先机。

“只有创新才不怕被仿造”

双立人的刀、菲仕乐的锅、日默瓦的箱包、凌美的钢笔……对广大国际消费者来说,贴在这些商品上的“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标签不仅是对原产地的标注,更代表着质量、安全性和高技术标准。据美国全球市场调研公司估测,“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约3.8万亿欧元。

对拥有130年历史的“德国制造”标签来说,支撑其由“价廉质劣”蜕变为“精工质优”的力量不仅来自大型跨国企业,更来自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

德国质量协会执行董事赫伯特·施瑙贝尔说,德国制造的基础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才是支撑“德国制造”这一品牌的关键力量。德国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将这些在细分的行业领域全球领先、却不被外人广泛熟知的中小企业称为“隐形冠军”。

德国是全球“隐形冠军”的聚集地,这些企业林立在德国的城市和乡间,在业内享有盛誉,虽不一定为普通消费者所知,但在所处的行业拥有全球领先水平,生存时间都在30年以上,有的甚至已有上百年历史,在一个狭窄的市场内精耕细作。

近日,记者走访了一家专注生产现代农业机械的德国企业——雷肯公司,从中感受到百年德国制造企业的传承与创新。

雷肯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780年,从一座铁匠铺开始,逐步发展壮大,产品现涵盖耕地机械、播种机械和植保机械,年产农业机械约1.5万台,出口率69%

记者在工厂里巧遇雷肯公司第六代传人维克多·雷肯。现年76岁的他一身棕色西服配领带,显得精神矍铄。尽管已经“交棒”给女儿尼古拉·雷肯,他至今仍有“上班”的习惯,喜欢与前来公司参观的农民、经销商交谈,其中许多都是他的老朋友。

在一座颇显复古风格的零部件锻压车间内,记者看到斑驳的墙面上保留着雷肯公司的荣誉记录。公司出口部经理魏斯曼介绍说,该车间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虽然公司不断扩建新的厂房,但这座老车间依然在使用,代表着传承。

魏斯曼告诉记者,在农机钢材加工上,雷肯拥有独到的工艺,使零部件的硬度和表面光滑度得到保证,从而保证农机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并且使其轻量化。

雷肯公司首席执行官冯德莱说,金属材料加工是雷肯公司的“老本行”,钢材的选用和加工能力是保证雷肯农机质量的前提。不过在他看来,质量只占成功要素的20%,更多地需要依靠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不怕被仿造。他形象地说:“别人可以模仿抄袭保时捷汽车的外形,但如果到高速公路上,真的保时捷每小时能跑300公里,假冒的保时捷肯定要散架。”

据介绍,雷肯公司目前的研发人员数量占10%左右,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约占销售额的5%,在同类企业中处于较高水平。魏斯曼指着厂区内的一座白楼对记者说:“那里是新建的研发中心,是雷肯公司成功的秘诀所在,我也无权进入。”

“工业4.0”重在“新高技术”

当前,传统制造业正被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取代,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发生。依据“工业4.0”计划,德国正在加强未来制造的竞争力。

2011年,德国在汉诺威工博会上首次公开提出“工业4.0”。2014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将“工业4.0”列入“新高技术战略”的十大“未来工程”。如今,这个“未来工程”已从学术理论走进工厂车间,“传感4.0”“机床4.0”“传动4.0”“物流4.0”等子概念越来越多,这些概念的背后多存在已成型的产品或技术支撑。

德国施陶芬咨询公司发布的2015年“工业4.0”指数报告显示,根据抽样调查,有意朝“智慧工厂”迈进的德国企业比例已从2014年的60%上升至70%

2016年汉诺威工博会展示的“工业4.0”应用超过100项,显示“工业4.0”已进入应用推广阶段。人们可以看到智能生产线模型,可以看到机器人、传感器等反映“工业4.0”特点的硬件元素,也可以看到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等软件元素。

在西门子公司位于安贝格的“工业4.0”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工作量需要人工处理,主要是数据检测和记录;工厂每年生产元件30亿个,每秒钟可生产出1个产品,产能较数字化前提高了8倍,而由于对所有元件及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工厂可做到24小时内为客户供货。此外,由于实时监测并挖掘分析质量数据,次品率大大降低。

基于传感器、软件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博世集团也已成为德国“工业4.0”发展的样板之一。位于洪堡的博世工厂能够在一条生产线上利用2000个不同的零件生产出200种不同的液压模块。同时,博世开发的互联解决方案已涵盖汽车互联、工业互联、城市互联、能源互联等多个领域。

专业机构指出,“工业4.0”会持续改变德国工业未来生产及加工的方法,孕育出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智能价值链,灵活的个性化生产将成为新标准,资源消耗降低,生产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然而,在发展和推广“工业4.0”的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参与度不高、专业劳动力不足等是德国亟待跨越的障碍。加布里尔表示,在数字化过程中,德国已经落后了,不仅落后于美国和中国,甚至落后于一些欧盟国家。

为此,德国经济部2016年发布了“数字战略2025”,这是继“数字议程”之后,德国政府首次就数字化发展做出系统性安排,针对2016-2025年德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十大行动步骤,明确了“德国制造”转型和构建未来数字社会的思路。

(转自参考消息201736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