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间交流合作,共同探讨教育公益事业的新机遇、新挑战,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力,11月20至22日,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2024年高校基金会座谈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长王立英,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出席会议,学校校长唐洪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副校长李卫青在五山校区接待与会嘉宾。
章熙春书记致辞
章熙春在致辞中代表学校欢迎参会的各位嘉宾,并详细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程和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特别是广州国际校区深入推进“在地国际化”与“双向国际化”互促双强,初步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
章熙春指出,大学基金会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赋能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蓄水池”。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基金会工作,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工作着力推进。基金会充分发挥汇集办学资源、增进社会交流、增强办学条件保障等方面的优势,搭建了学校和校友、学校与社会沟通对接的桥梁,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校园建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大学基金会,教育强国建设加速推进,高校基金会发展也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华南理工将与各方携手,持续加强基金会内涵建设,为推动基金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立英理事长讲话
王立英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在凝聚共识、交流经验、汇聚力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高校基金会未来工作的开展,她提出要求。一是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教育强国建设,谋划并推动各项工作开展;二是应发挥公益育人的积极作用,将公益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教育中,助力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三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确保资金来源、项目实施和管理合法合规,保障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四是应开展详细调研,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国家政策导向以及社会资源,做好项目布局和资金筹措,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未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将继续发挥引领和协调作用,进一步支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题发言
在专题发言环节,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副主任吕东伟介绍了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性投入机制下的多元投资路径。他表示,当前教育经费投入定位应从保障性支出转向战略性支出,教育投入的比例应“同步增长、逐步提高”,高校基金会应积极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成梁围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和服务高校基金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发言。他表示,未来基金会将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加强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校基金会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等教育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杨维东分析了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他呼吁,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并通过国际化合作和创新项目管理,增强高校基金会的资金使用效益与社会影响力。
与会嘉宾合影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22所高校基金会的代表围绕“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基金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科研和高层次人才项目的设立和筹资策略”“基金会支持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经验”以及“教育公益服务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挑战,积极寻求高校基金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现场交流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侯慧君,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建光主持相关会议。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监事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原司长刘昌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监事长、教育部机关服务中心原主任葛振江,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北京化工学院原党委书记王芳,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宋家乐等嘉宾同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校区规划与建设情况,充分感受国际校区当好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排头兵,在办学模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