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人】满怀奉献情,一生电力人——蒋豪贤老师采访录

发布者:孙云飞 发布时间:2016-03-17 浏览次数:1056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他,取得了众多的成就,却总是将其归结为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为了学院的发展,迎难而上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敢想敢做,成就了电力学院的辉煌。他,就是电力学院蒋豪贤老师。一直以开拓者的姿态,用他辛勤的耕耘,换来了满园的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1949年,蒋豪贤就读广州市第二中学,但学习的旅程,一开始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初中第一年,就是刚解放的那一年,我刚好有病,家乡也很乱,我就没读初一,直接读初二去了。读初二的时候,基础比人家差了一大截,也读得挺辛苦的,那时候自己还比较用功,慢慢就跟上去了。”


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努力学习,1955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华中工学院电机专业,“因为刚好那时候国家建设搞得比较好,55年以前很平稳,国家发展也很快,那时候就是搞重工业,建设祖国,所以读工科是肯定的。那么工科当中,那时候比较高分的,就是电类。当时专业报了无线电和电机,最后录的是电机专业。”


回忆起那些年的青春岁月,他记忆犹新:“开学的第一天,入学欢迎标语写着‘向科学进军’,挺鼓舞人心的。建设祖国,要向科学进军!当时刚好和自己的思想碰上了。”怀着这么一股报效祖国的热情,大学时代的他不敢荒废每一寸宝贵的光阴,埋头苦读专业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


1961年大学毕业后,蒋豪贤被分配到湖南大学电机系任教。1972年,华南工学院组建电力系,从船舶电气、广东工学院等地调集人才。1975年,蒋豪贤被调往华南工学院电力系。


蒋豪贤老师在担任电力系行政工作后,发现教研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阻碍了学科的发展。为了提升教师的质量,他用心地选拔专业人才,大胆地吸收优秀的新生力量,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的提升,对学生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我们决定先从生源上着手,所以当时我说不到七百分不收,就算是第一志愿我也不收。那时候七百分算是很高的了,学校最高的也就是七百三十多分。可是我宁可收人家的第二志愿,这样子那两年我就保证了全部新生都是七百分以上的。”严把生源关,给电力系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教学相长,使得电力系的教学质量蒸蒸日上,“所以后来电力系才走上去了,从原来学校排名靠后的专业到后来成为不错的专业。”


1990年前后,资金的短缺使得办学工作难以开展,“我们实验室的经费只有两万块,维修设备的资金也不足。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号召实验室的实验员,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基本上自己修。烧了个电表就绕个电阻丝嘛,精度差一点能做实验就是了,那时候只能走这一条路了。”为了解决问题,他提出了将电力系改成电力学院,同时与电力局合作的构想,并与陈维英书记以及当时的电力局局长讨论后,草拟了电力学院的结构计划。19941230日,电力学院正式成立,成为了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个与政府行政部门以联合办学形式成立的学院,从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面对科研薄弱的状况,他提出了“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教师一定要搞科研,教师的教学水平要反映出他科研的成果。我觉得科研,第一是要重视成果,第二是科研要对教学有反馈,不能两个分开来。因为毕竟这里是学校,不是科研院,我们的任务是教书,搞科研就是为了提高你的教学水平”关于科研的态度,他说:“科研,不要太浮躁,不能老是追逐那个名声,像有些科研你可能要埋下头来干几年才能出成果。在那几年,你不要怕别人升级你还没升,到时候你可以一步跳过去的。所以我们搞科研要有点包容啊,沉下心来!允许各种类型的科研的搞法,但是,教师一定要搞科研,当时我也是坚持这一条的。当时我主要从事电机电磁场计算方法的研究,每年都能出几篇论文,并将研究成果结合到研究生的课题中。


虽千万人,吾往矣


历经文革十年的搁置与荒废,电力系的教研犹如一盘散沙。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轻拂广袤的南粤大地,被严重扰乱的教学秩序也亟待拨乱反正。


1982年,蒋豪贤担任电力系副主任,负责教学工作的管理。面对紊乱的教学秩序,刚一上任,他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重订各项规章制度、重申教师的工作要求和细则、重整课程的内容和要求……“恢复教学秩序挺忙也挺累的,因为原来就是懒散的,基本上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后来你一订条条框框,很多人有意见,所以很不好做。没那个氛围,你要重新组织起来,大家都接受不了。但随着工作的不断落实,教学也基本上逐步稳定了。”


1986年,蒋豪贤担任电力系主任。那时教学秩序刚刚稳定不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全校22个系,只有4个系是没有学位的,电力系就是其中一个。“当时申报学位,要上报材料,但是可以上报的材料太少了,所以那时候压力挺大的。一路上克服了各种困难,等到89年,电机的学位才评下来。”回忆起当时教学改革的艰辛历程,蒋老师感慨颇深。


吸取了经验教训,他决定改变教师结构,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年轻人,并让一些教学困难的教师退出。改革激起了巨大的矛盾,凭借果敢和坚毅,蒋豪贤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经过认真考察,引进了一批实力很强的干将,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电力学院今后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让有能力的人得到进一步发展,也为了教研能出更多成果,他把改革的步伐推进到教师的评级上。“以前评级基本上是凭资历,现在靠的是能力。晋升要作为一个指挥棒,学校进步的指挥棒。”蒋豪贤老师说,“学校人事处十分赞扬我的提法,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因此我就提出了评分法:有几篇论文登上哪一类杂志,给多少分;你的科研成果得到什么奖,又给多少分。”针对评分标准不一的现象,他专门咨询了当时负责研务的副校长,统一了标准。面对众多的意见,他并没有妥协让步,而是迎难而上,“当时很多人有意见,说什么论文没用的。那是错的,毕竟论文反映的是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体现的是自身的实践能力。”


当赞叹他的魄力和高风亮节时,他的回答让人由衷敬佩:“我也没办法,我有个好处,我随时准备不当这个主任。我都不知道打了几个报告到学校要求卸任,差不多每次换届我就先打报告,所以我没什么思想负担。我主要是走投无路,非干不可。我原来连小组长都没当过,组织信任我,让我去当系主任,我只有全力以赴,按我的能力,能做多少做多少。当时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阻力是很大的,非常需要组织上的支持。如果当时没有庞正书记和陈维英书记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办得到的。”或许正是怀着这种破釜沉舟的想法以及凭借党政之间的亲密合作,才能将这份工作做好。


百年树人,耕耘不辍


行政事务的繁忙,并没有让他在教研工作上有丝毫的松懈,“那时候我又教书,又搞行政,一天忙得不得了。上午基本在上课,晚上还得备课,假期还得做项目,又写了几本教材,一年365天,没有几天是空闲的。我上两门课,《电机学》和《电磁场》,两门课一起上,那课时就很紧了。由于没有实验员,实验也是我们老师带的。我上《电机电磁场分析》,这门课需要有限元计算的知识,需要应用泛函分析、变分法的原理,难度很大。为了上这门课,我硬着头皮,听英国教授讲了一个多月的课,还专门跑到建工系找别的教授请教……”认真好学、不畏艰难,也为蒋老师对日后电力系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退休以后,他积极参加学院关工委的工作,关心下一代师生在学习工作上的情况。他说,“自己是党员,党组织的任务,自己要积极去做,组织上喊我干什么我就积极去干。党性需要慢慢培养,这个很重要。因为作为一个党员,党的工作也不管,这说不过去吧。”


他希望现在的青年学子要有理想,克服浮躁,避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实事求是,干一行爱一行,“我高考的第一志愿不是华中,也不是电机专业,但是既然安排我读这个专业了,我就好好读。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要求到工厂里面去的,最后让我到学校去,我就专心到学校工作。后来退休了,我又跑到工厂,我又专心搞工厂。干一行爱一行,因为毕竟你干的每一行,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有贡献的。”他叮嘱年轻一代要重视“三基”的培养:“基本知识要理解,基本理论要学好,基本技能要掌握,才能在成才道路上少走弯路。”


有一分热,发一分热


19984月份退休后,他受邀到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担任顾问。“刚开始去的时候,那个厂比较糟糕,大概两百多人,产值只有六百万,濒临破产了。开始我去的时间很少,后来感觉这样下去不行,因为很多事情需要做。厂长说是我去当顾问,实际上在工厂生产方面也都找我。”


当时四会互感器厂只能生产一些结构简单的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方面一片空白,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他们填平补齐,“结果也硬着头皮去搞设计了,但设计我从来没有搞过,就只是在书上看过一眼。所以有时候啊,读书你真的认真点读啊,还是挺有用的。有些人总说读书没用,这是一个很吃亏的想法。后来我又找了一些书学习,和厂里的技术员一起把电压互感器补上了。”


在产品种类完整后,蒋豪贤又致力于完善产品的质量。他积极帮助工厂建设先进的高压实验室。“这样一来工厂的生产技术就比较完善了,但毕竟规模不大,产品相对单一。”为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他主张企业应以“制造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互感器”为目标。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不断求学的精神,他帮助工厂研发了局部放电量远低于国际标准的互感器。这一先进的生产技术也被应用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供电系统,为神舟五号至神舟十号的成功飞行做出了贡献。而此项技术历经十载,仍然国际领先。


“从理论教研到实际生产,我再一次经受了考验,同时也收获良多。工厂的产品质量上去了,新产品也不断在研发。现在工厂也拥有十多项专利技术,成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国也颇有名声了。”伴随着蒋豪贤的汗水,四会互感器厂也逐渐成长壮大。由于工厂做出了成绩,近几届的省领导都会前往进行视察。


银色的发丝,藏不住思维的清晰和敏捷;多皱的双手,蕴含着心灵的温暖和真诚。古稀高龄,不灭的是年轻人的冲劲和活力;流金岁月,不改的是电力人的严谨和进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和蒋豪贤老师交流,就像凝望着巍峨的高山和广阔的大海。他就像一本年代久远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用心体会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图/文电力学院党建职能部门调研宣传部许志恒晨曦服务队黄健昂)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九号楼 邮编:510641  粤ICP备05084312号

联系我们 公务邮箱:x2dl@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