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余英林教授

白发皓首一生情,相濡以沫两知音

----记余英林陈赉云教授夫妇

 

  

余英林教授,19329月生于广东台山一个大户人家,一生手不释卷,喜爱读书。谈起读书,余老师兴致高涨,他说”我从小就爱读书,什么书都读”。因这一喜好,读书成就了余教授一生的事业,在他喜爱的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收获,成绩卓越。

五十春秋写华章 

余教授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电系本科毕业,1957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生,在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教导下开展研究,1961年毕业留电子所工作,1985年在华工晋升教授,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三批博士生导师。余教授一生著书立说,发表了很多优秀论文,编写了几部专著,但他认为他一生最大的价值是为国家为社会先后培养了36名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个领域发挥所长,成绩卓著,提起他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王舟、冯久超、马丽红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与学生合影

余教授那一代人,刚刚走上社会,正赶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在毛泽东主席时代,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属于国家属于党,余教授作为无线电专业毕业生,正是国家最需要的人才,长期从事相控雷达预研和航空遥感及航天遥感的研究工作,当时由于国家战略战备需要,单位不断迁移,从天津转北京,从北京到成都,从成都到西安,余教授全家也跟着不断转移,生活动荡。因为国家需要,他们从无怨言。1983年,余教授调到华南理工大学,在冯秉铨等老师及领导关怀下,开始了他最喜欢的教书育人工作,一直到2005年退休。

余教授长时间从事基础及应用基础工作,扎实的学术基础为余教授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开端。在理论研究方面,余教授在徐秉铮老师领导下在图像及处理、分析、恢复、压缩编码、语义分析、模糊神经网络等领域都做出了不斐成绩,主持了国家基金、省部级基金等科研项目十几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有三十多篇被SCIEI检索。出版了《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原理》教材一部、《神经网络与信号分析》专著一部,其中《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原理》一书内容丰富,概述全面,在该领域被广泛引用和参考;主编《信号处理新方法导论》一部。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知名教授,《科学中国人》杂志在2006年第11期专门采访和介绍了余英林教授。

唯有创新日日新

2006年在美国

余教授认为,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要想跟上科学发展的脚步,在科研领域有突破,有收获,不做科学研究的落伍者,不被时代淘汰,除了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开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另一个素质就是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余教授说,我们电信学院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拓上一直有很好的优良传统,1980年左右,冯秉铨教授就在当时提出要把无线电研究与自动化控制理论联系起来,在四十年前,已看到无线电在自动化控制,在机械精密仪器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这种眼光很独到,很了不起,事实证明冯教授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徐秉铮教授领导研究神经网络,这个理论在当时很新,现代科学发展证明,现代人工智能都离不开神经网络,很多AI产品,机器人等等应用神经网络。电信学院还有不少人紧跟近代科学发展做了很多很有前瞻性的工作,如退休教授马瑞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就出版专著《量子通信》,现在量子通信已成了热门研究和热门科学。

在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中,余教授本人一直是创新能力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他紧密跟踪科学发展前沿,很早就在华工开设《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研究生课程,还帮助其他老师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率先开设《自适应信号处理》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同等院校中基本属于首创,为兄弟院校开设同类课程提供了经验和参考。如何充分挖掘人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成才空间,余教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有自己的专门研究和心得,他认为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有三个主要因素。首先,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之一,这个素质体现为:研究生本人应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心理素质要求科学地弄清待解决问题的各种内外因素及其间的联系,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如前所述,具有创新的心理素质是研究生的内因之一,但如何能发挥出来变为创新的行为,则与研究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学习及工作条件有很大的关系,研究生要有良好的心理包容性即对周围环境的和谐与合作的心理素质,这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内因之二。第三,那就是研究生本身应具有的深厚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应能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在科学研究面前,余教授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他要求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选题一定要新,要有内容,有深度,这样才能做出成绩。2017年,余教授毕业二十年的学生回来聚会,见到余教授,还高兴地说,老师二十年前帮助他确定的研究选题直到现在还有大用。

慈悲心起有德人

陈赉云高级工程师是余英林教授夫人,1929年生,江苏人,已近九十高龄,鹤发童颜,思维敏捷,听说学院要采访余英林教授,老人家一再强调,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应该做的,国家培养了他们,他们就要感恩国家,回报社会。

陈赉云老师从小失怙,在生命之灯风雨飘摇之时,一位善良的地下党员梅大姐帮助她度过难关,她对这份救命教导之恩一直耿耿于怀,解放以后,又是中国共产党把她从一个电信报务员培养成上海交通大学电信专修科学生,后来还有机会评上华南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陈老师说,她这一辈子太微不足道了,而国家和党给了她太多。她一直心存感激,2009年,2016年两次拿出积蓄,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成立梅东助学金,奖励并帮助那些贫困优秀学生。陈老师说只要她还在,她还会把这份心意坚持下去。

两位老人共同生活了六十多年,他们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照顾,个人问题上相互尊重。陈老师听力不好,与人交流时,余教授总是拿着一块擦写板,以同步速度记录给陈老师。他们生活简单,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娱乐,他们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的智慧和力量都贡献给了党贡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余教授夫妇和他们很多同辈人一样,毕生以事业为重,一心想着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带好学生,如何回报社会。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陈老师反反复复交代说,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在生命的耄耋之年,他们没有停止思考和工作,平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科研发展动态,对人工智能发展尤其关注。前不久余教授还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模式识别角度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对广州恒大足球选人用人提供可操作可量化分析报告,减少选人用人中的主观性,计算出可参考的客观标准。

余英林和陈赉云教授夫妇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节操和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心系国是,情怀苍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能力,他们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师节,陈老师把学院看望他们的果篮坚决送给学生代表,并一再交代:我们老人家吃得少,你带给大家,人人都吃一点。殷殷之情,感人至深。

莫道黄昏日将晚,

霞光万丈思无涯。

欲学春蚕吐丝尽,

甘于寂寞只怕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