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

发布时间:2021.12.28

1.专业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科背景优势,借助珠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源,藉教育部与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带动,通过创意与可持续设计研究院建设,依托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示范中心、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发展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专业建设内容。近3年内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认可、区域特色明显的一流专业和人才培养高地。

本专业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前沿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合岭南人文与生态环境,致力于岭南人居环境设计教学研究和学研产实践。在室内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智能化空间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城乡生态景观设计、岭南文化遗产及资源数字化、地域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策略方面形成特色优势。

 

2.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具有雄厚的工科力量。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和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对高端设计人才的需求上,本专业将加强与学校新工科跨界融合,满足国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创意型、创业型 “三创”专业人才。

 

3.培养规格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环境设计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全面了解环境建设或更新中相应的工程技术和设计工具,具备观察、识别、表达和分析环境设计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设计技能进行有效沟通、协作和判断,以创新思维和先进理念合理解决城乡建设、环境更新等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充分的专业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到健康、美好、可持续环境的建设事业中。

 

4.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环境设计专业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平台基础上强调技术与艺术协同创新,兼顾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针。课程设置在宽广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提供城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更新、城市公共艺术等可供选择的专题训练。

核心课程:

中外设计史、造型基础、设计方法与思维、环境设计技术、空间感知与设计、建筑初步、环境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文化考察、毕业设计

特色课程:

新生研讨课:设计方法与思维

专题研讨课:环境设计、建筑初步、空间感知与设计住宅室内设计、纸浆艺术、专题创作

双语/全英课程:酒店室内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空间感知与设计

学科前沿课:展示室内设计、居住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校企合作课:公共景观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习

竞教结合:毕业设计、酒店室内设计

专题设计课:环境设计、建筑初步、住宅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

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实践课:展览建筑设计、空间感知与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纸浆艺术

创业教育课:专业实习(“三个一”课程)

工作坊: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劳动教育课程专业实习专业调研

 

5.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数量、职称和学历不断提升,已经形成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6名。教授3名(含博导1名),兼职教授2名(含博导1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博士后1名。广东省教指委副主任或委员2人、广东省高校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2人。高级职称占70.0%,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占70.0%,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访问学者或海外经历9名,占55.0%,45岁以下教师占60.0%,学科背景中理工、艺术科学历比例为10:7,师生比为10.75。上述6项指标在本省本专业均位于优势前列。

 

6.教学条件

环境设计专业依托设计学院实验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战略国际协作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CAD中心、虚拟仿真中心)。建立广东中建设计有限公司等大学生实践基地(21个)。在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大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中心现有造型艺术、服装设计、陶艺设计、模型制作、创新设计及CAD中心6大综合实验室,包括CAD、雕塑、油泥、材质、人机、绘画、机加工等专业领域共25间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设备资产总额近700万元,设备总数1000余台件,包括先进的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无人飞机等设备,教学环境优越,实验设备先进。以及“当代艺术空间”展览馆,总面积近2500㎡、设计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10000多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