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本博连读)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lass)

专业代码:080901  学制:4


1. 专业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一流专业、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和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班着力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计算机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内容与国际计算机科学知识接轨。创新采取本-博连读模式,加强数理基础知识,实施与国际化接轨的全英语教学,贯穿全程导师制,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创新班开办以来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突出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

 

2. 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厚实的计算机学科理论基础、系统掌握计算机领域知识体系、在计算机领域具备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计算机领域精英人才。毕业生具有独立从事计算机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计算机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型成果,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素质良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3. 培养规格

本专业采取3+1+4-博连读模式,本科学制为4年,其中前3年需修读完本科阶段大部分学分,第4年修读研究生阶段课程。本科阶段要求修读170学分,研究生学分要求为54学分。要求学生具有厚实的计算机学科理论基础、系统掌握计算机领域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在计算机领域具备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所具备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与计算机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素质良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4.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组成。

其中核心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技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作业、数据结构大作业、数据库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课程体系图


5. 师资队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等教学科研骨干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业共有专任教师82名,实验教师7人。师资队伍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突出的科研学术能力和宽泛的国际视野。本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91.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5.4%89%的教师具有海外求学经历或半年以上出国进修、工作经历。74.4%的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91.5%的教师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背景,8.5%的教师为计算机类相近专业背景。

本专业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潜心投入本科教学,持续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和探索。本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与华为、腾讯等名企合作主持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4项,获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校级69项,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产学合作等改革实践。教师41人次发表教研论文25篇、130人次获得校内各类本科教学奖项;出版教材7本。

本专业教师队伍学术能力突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具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IEEE Fellow 1人、IAPR Fellow 1人、国家优青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广东省杰青5人。近年来在科研项目、论文和专利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6. 教学条件

本专业配备有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位于大学城校区B3栋,成立于19992月。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教学设备齐全,设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智能多媒体、计算机体系结构、智能机器人等实验室,获得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实验、编译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实验、多媒体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嵌入式实验、数据结构实验等,均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完成。

为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地缘优势,与腾讯、华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知名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1个。从2017年开始专业实施整建制实习,本专业全部学生进入华为、腾讯等业界知名企业进行校外实习,获得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本专业利用学科优势,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提前进入包括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海量大数据的智能信息处理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基地,进行科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