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3-21        浏览次数:853

广大师生:

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现将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论坛时间

2022322日(星期二)上午9:00-10:30

二、论坛地点

论坛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xRYSriAy7oYB

腾讯会议会议号:835-918-364


时间

事项

9:00-9:20

开幕式

学院领导致欢迎辞并介绍学院情况

9:20-10:30

学术报告


报告人:苏青仙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题目:基于微生物群落功能调控的生物水处理技术的深化、优化及资源化

报告人:Habibullah Uzun(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马尔马拉大学,副教授)

题目:Effect of Catastrophic Events on Water Quality and its Treatability

报告人︰陈寰(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题目︰基于DOM大数据分析的珠江流域地表水污染物的朔源研究

报告人:余日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泰勒分校, 副教授)

题目:利用基因描述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微生物汞甲基化﹑甲基汞的降解以及甲烷的生物燃料转化

报告人:刘佳鹏(香港生产力局,博士后研究员)

题目:基于概率模型的求解电化学阻抗谱对应的弛豫时间分布函数




附:内容摘要、报告人简介

1.报告人:苏青仙(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微生物群落功能调控的生物水处理技术的深化、优化及资源化


内容摘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压力及国家迫切需求下,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正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当前,废水处理工艺的高效、低耗运行、潜在伴生污染的有效避免、废水资源化等行业瓶颈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报告人围绕着上述废水处理行业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了多项生物水处理技术优化研究,通过改良反应器运行参数、强化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等方法来提升废水中痕量、微量污染物去除效率并降低处理过程中伴随的伴生污染,为发展绿色循环水处理技术提供理论和工程指导。


报告人简介:苏青仙博士,于2019年取得丹麦技术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丹麦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苏博士长期从事新型高效生物水处理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备较强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申请人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发表2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Water Research1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高水平学术论文;曾多次在IWA水处理相关国际会议上作口头学术报告;担任Water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人;在丹麦和新加坡两国负责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


2.Candidate: Habibullah Uzun (Assistant Prof. Marmara University, Istanbul/Turkey)

Title of Report: Effect of Catastrophic Events on Water Quality and its Treatability

Abstract:By the end of the second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an estimated 1 billion people (13% of the current total global population) will lack access to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half a million will die every year due to various waterborne diseases. Also, per/capita use of water demand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is expected particularly in un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regions, where clean water supply and treatment is already challenging and requires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well-organized water distribution plans. Furthermore, abrupt changes happen in the behavior of weather events. The case in this new atmospheric phenomena, more catastrophic events (i.e., prolonged drought, hot weather, wildfires, and flooding), and increased algal, and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is expected in source waters, and these require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terms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treatability, sanitation of potable water and protec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idering all these, watershed management,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water treatment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managed holistically.

Biography of the candidate: Habibullah Uzun received his Ph.D.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rom Clemson University (US) in 2016. His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 is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e., chemical oxidation, carbon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i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He has dedicated his research career to studying drinking water quality, the occurrence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 (DBP) precursors in source water, and their control during water treatment. Recent changes in weather behavior, catastrophic incidences (i.e., drought, hot weather, wildfires, flooding), and increased algal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source waters showed that new approaches in terms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and water treatment are required. Thus, his research interest evolved on these new emerging topics and their potential effects on safe drinking water supply. He is currently studying the occurrence of micropollutants (i.e., MIB and Geosmin,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and heavy metals in water sources and controlling/removing them with different physicochemical applications.In addition, he is doing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the waste feedstock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exhausted GACs.


3.报告人:陈寰(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DOM大数据分析的珠江流域地表水污染物的朔源研究》


内容摘要:珠江流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按年流量),第四长河流,其水生态水资源安全关系着2亿多珠江人民的福祉以及区域乃至国家高质量发展布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针对具有来源复杂和排放源位置不易确定的珠江流域地表水污染,通过广泛调研多学科研究进展,并在深入理性思考总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整合了不同尺度的DOM特征分析技术,提出了基于DOM光学特性数据的及时朔源以及基于DOM分子成分高分辨分析技术的精准朔源的实践途径,保障了珠江流域地表水污染物朔源研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报告人简介:陈寰博士,于2017年获美国田纳西大学土木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环境工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研究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天然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特征分析以及新污染物(比如重金属、抗生素、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迁移转化的研究。近五年来,主持或共同主持8项科研项目,包括3项美国国立食品与农业研究院合计175万美元的关于再生水农业回用的资助项目;发表SCI论文3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同等贡献)SCI论文22篇,包括Water Research(水资源领域顶刊)论文5篇、ACS Earth & Space Chemistry封面论文2篇。长期担任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担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项目评审专家。


4.报告人: 余日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泰勒分校, 副教授)


报告题目:《利用基因描述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微生物汞甲基化﹑甲基汞的降解以及甲烷的生物燃料转化》


内容摘要:作为主要起源于燃煤的污染物之一,汞的微生物甲基化和甲基汞的降解是两个影响甲基汞污染和生物积累的关键过程。神经毒物甲基汞在水产品及稻米的积累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我的课题组(Lab)其中一个研究重点是微生物的甲基化基因(hgcA,并首次发现了产甲烷真菌(Methanogen)可以甲基化汞。另外一个相关的研究方向是温室效应气体甲烷生成﹑控制及能源转化(甲烷转化为生物能源丁醇,可用作生物质汽油)。这方面的研究都有助于能源开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国家的碳中和及温室效应控制有紧密关系。


报告人简介:余日清博士,于2011年获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以及分别在Georgia Tech University of Delaware 接受博士后训练,现今为得克萨斯大学泰勒分校生物系长聘副教授。余博士长期从事环境微生物金属汞转化,甲基汞降解和汞污染控制;植物自然产物白藜芦醇﹑蝶芪等芪(均二苯代已烯, stilbenes)的微生物降解和生物性合成;温室效应气体甲烷生成﹑控制及能源转化(甲烷转化为生物能源丁醇,可用作生物质汽油);功能性基因研究﹑微生物测序与生物信息学研究;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生物毒性积累及环境归趋等水生(沿海)生态毒理研究。在国内外环境领域共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以及2篇书籍章节。具体论文发表情况包括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S&T上发表论文4篇,在ISME JournalAEM 上发表论文4篇,1Science 在审,以及14SCI20EI国际杂志索引文章。谷歌学者 i10-指数37 h-指数21。担任期刊编委包括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Eco-Environment & Health,以及Diversity专题: ‘Microbial Metagenomics and Bioinformatics’ (ISSN 1424-2818);书籍章节评审:Ecotoxicology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以及项目申请评审包括NSF, 美国军事工程师研究与发展中心,国防部环境策略研究与发展项目,和路易斯安那州海基金。



5.报告人:刘佳鹏(香港生产力局,博士后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概率模型的求解电化学阻抗谱对应的弛豫时间分布函数》


内容摘要:为了践行我国提出的双碳策略,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然迫在眉睫。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特点决定了必须与之匹配的储能装置,如锂离子电池。此外,开发新型清洁能源转换器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如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上述装置都是基于电化学反应,而电化学阻抗谱则是用以表征上述系统的一项必要而且普遍的技术手段。尽管电化学阻抗谱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信息,但是把这些信息从中解析出来并非易事。弛豫时间分布函数恰恰提供了解析电化学阻抗谱的一种方法。我们针对求解与电化学阻抗谱相对应的弛豫时间分布函数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包括利用高斯过程、深度神经网络以及希尔伯特转换等数值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弛豫时间分布曲线以及阻抗数据,并能够针对阻抗数据的一致性打分评估。此外,我们还开源了所有模型的代码以及相应的模拟软件,从而有助于电化学工作者方便分析。


报告人简介:刘佳鹏博士于202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一年博士后研究。现今任香港生产力局做博士后研究员,随后将赴伦敦大学学院UCL做博士后研究。刘博士长期从事新能源器件中材料的计算模拟,主要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有限元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工具理解材料中的包括微观到宏观多尺度物理化学现象,从而设计高性能材料及器件。在利用第一性原理深入理解锂离子电池、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创新成果。针对电化学阻抗谱的弛豫时间分布解析,刘博士开发了多种不同的模型。至今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9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7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JCR Q1期刊上。刘博士目前还担任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的客座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