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化学与化工学院分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者:许国民   发布时间:2020-09-27   浏览次数:1856

张正国教授主持论坛

张正国教授主持论坛

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作报告

海外优秀青年学者作报告

2020925日,化学与化工学院成功举办了2020年“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共邀请程义等11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25日上午受邀的11位青年学者在逸夫工程馆四楼会议室做学术报告。张正国院长、许国民书记、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及部分研究生出席了报告会。

程义博士做了新型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开发的报告;董传帅博士做了液体除湿技术及热质传递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的报告;侯婷婷博士做了高效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的报告;Liam John France博士做了高效脱硝和脱硫催化材料研究的报告;蔡镇平博士做了题为木质素高效催化转化制化学品的报告;高国平博士做了题为固定电势法在电化学模拟中的应用的报告;舒超博士做了题为可见光催化的硼化学&金催化炔烃串联反应的报告;严勇博士做了题为孔状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刚”与“柔”的报告;周吉亮博士做了题为主族元素与过渡金属携手并进的报告;周礼楠博士做了题为等离激元热载流子潜能:重构金属催化剂活性趋势的报告;汪志义博士做了题为生物成像示踪的肿瘤诊疗磁性纳米探针设计与评价的报告。

据悉,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11月首次启动,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报告人简介:

1. 程义博士于2015年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于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12-2018. 11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致力于原子尺度的材料设计和燃料电池器件研究,针对燃料电池超细纳米材料面临的可控合成难和稳定性差等挑战,创新自组装原位还原等材料合成方法,开发了原子尺度的功能基团锚定原位合成系列新技术,实现铁、镍金属单原子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团簇材料和贵金属纳米合金颗粒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同步稳定化。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 Mater.Adv. Sci.Appl. Catal. B-Environ.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Commun.Small Method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封面文章3篇,高被引论文2篇(Adv. Mater.. 2018. 30, 1706287 Appl. Catal. B-Environ.. 2019, 243: 294-303),热点文章2篇(J. Mater. Chem. A, 2018, 6, 1370J. Mater. Chem. A, 2016, 4, 2473),1篇获“师昌绪最佳论文奖”。申请发明专利5项。

 

2. 董传帅博士于2012年、201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学位。201807月至20181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12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类博士后,导师张立志教授)。他专注于液体除湿技术及热质传递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别集中在采用表面调控技术强化热质传递过程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8JCR Top。近三年来,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四项,其他项目两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面上项目一项,清华大学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一项,入选2019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博士后项目,项目总经费156万元。

 

3. 侯婷婷博士于2013年、201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学士、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810月至今,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她专注于开发高效稳定的光催化材料,重点关注缺陷氧化物和等离激元共振金属催化剂,并将它们应用于氮气光固定、二氧化碳光还原、生物质光催化转化等外场光诱导条件下的小分子以及生物质的活化转化,结合理论计算和同步辐射原位技术从原子分子层面深入揭示催化关键过程和核心机理。已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CS Energy Letters, ACS Catalysis, Nano Energy等论文10篇,其中关于“光催化木质素中碳碳键选择性裂解”的工作在2017510日被美国化学会志编辑选为亮点文章。

 

4. Liam John France 博士于 2006 年在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并在 2011 年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催化)。2011-2015年,他曾在牛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6-202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理解非均相催化剂的基本方面,并特别专注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方面的应用。迄今为止,他共撰写了20SCI文章和1本书(第一作者:6; 通讯作者:3; 高引用论文(30+) :3篇)。2007年,他致力开发的新型沸石-有机混合催化剂工作在英国沸石协会会议上获得海报奖。

 

5.蔡镇平博士于2010年、2016年毕业于华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博士学位。201810月至今,在挪威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生物质转化研究,特别集中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SCI论文6篇,cell子刊chem1篇,授权PCT 2项。

 

6.高国平博士于2010年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获得材料化学理学学士学位、于2013年毕业于宁波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理学硕士学位、于2017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6月至今,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能源的转化与存储的第一性模拟研究,特别集中在二氧化碳还原研究以及锂硫电池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篇,其中关于“单原子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工作单篇被引480次。

 

7. 舒超博士于2011年、201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79月至今,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化学键的高效、高选择性精准构建,特别集中在可见光催化的硼化学研究以及金催化的杂环化学研究。已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包括Nature 1篇)、J. Am. Chem. Soc.1篇)、Angew. Chem. Int. Ed.2篇)、Sci. Bull. 1篇)、ACS Catal. 1篇)等17篇(SCI 1区论文13篇)。论文被引用1500余次(H-index: 21),其中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研究论文单篇被引>200次;论文多次被Organic Chemistry Portal网站、SynfactsJACS Homepage 等作为亮点报道,部分文章被选为front coverfrontispiece  hot paper。曾4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7)、第十三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第一)等奖项与荣誉。

 

8. 严勇博士于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并获得化学理学学士。2011年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1112月至今,分别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材料的研究,尤其是能源存储,气体吸附与分离以及材料的X-射线晶体结构解析与原位表征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ACS发表论文5篇,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1篇,Chemical Science 1篇。论文的总引用量超过2500H因子21

 

9. 周吉亮博士于2010年、201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博士学位。20169月至今在多伦多大学和德州农工大学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元素化学研究,特别集中在稀土金属配合物研究以及特殊路易斯酸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杂志ChemAngew. Chem. Int. Ed.10篇。

 

10. 周礼楠博士于2012年、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莱斯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化学博士学位。20191月至20203月在莱斯大学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和相关应用,特别集中在气固相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材料以及热载流子介导催化过程的机理和动力学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 Nature Energy, JACS, Nano Lett 等高水平期刊4篇,包括一篇ESI热点文章和两篇ESI高被引文章。关于定量表面等离激元催化中热电子与热催化贡献的工作获得爱思唯尔Reaxy PhD奖和国际知名媒体Deutsche Welle的报道。授权国际专利一份,正由Syzygy Plasmonics 初创公司进行商业转化。20193月至今加入Syzygy Plasmonics公司,受聘首席科学家职位,帮助公司取得阶段性进展。

 

11. 汪志义博士于2012年、2018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193月至今,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特别集中在肿瘤磁性纳米诊疗探针研究以及无机纳米材料催化医学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CommunicationsNanoscale Horizon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论文7篇,其中关于“Coordinated assembly of a new 3D mesoporous Fe3O4@Cu2O–graphene oxide framework as a highly efficient and reusable catalyst for the synthesis of quinoxalines”的工作获得Kwang S. Kim教授和Radek Zboril教授在国际顶级综述期刊Chemical Reviews给予了高度评价。(/文 蓝游泰 朱仕清 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