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化学与化工学院分论坛顺利举行 发布者:许国民   发布时间:2019-12-23   浏览次数:2693

  20191219日,化学与化工学院成功举办了2019年“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共邀请陈立宇等15位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参加,受邀青年学者在逸夫工程馆四楼会议室做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报告。张正国院长、许国民书记、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部分研究生出席报告会。

陈立宇博士做了题为MOFs封装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报告;耿彩云博士做了题为化学微观反应机理的多样性的报告;贾小芳博士做了题为基于新型自组装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分析的报告;蒋恒博士做了题为氮自由基化学中的新试剂与新反应探究的报告;刘贺磊博士做了题为基于有机胺溶液捕获二氧化碳过程的低热能消耗的研究的报告;马博士做了题为气体膜分离技术及其工业应用的报告;钱德云博士做了题为不饱和烃及小环高效转化中的新催化体系研究的报告;唐从辉博士做了题为导向的合成和催化应用的报告;王志刚博士做了题为无机中空纤维膜催化反应器的应用的报告;徐正龙博士做了题为原位透射电镜对高能量锂硫电池反应机理的研究的报告;杨新春博士做了题为金属纳米颗粒催化液相化学氢化物产氢的报告;余静芳博士做了题为二维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薄片的制备及其在食品包装薄膜上的应用的报告;余庆华博士做了题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的报告;郑靖博士做了题为可见光驱动微纳米马达和多通道操控的报告;苏亚琼博士做了题为单原子催化剂的理论设计,发展和应用的报告。

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11月首次启动,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报告人简介:

1. 陈立宇博士于2013年、201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78月至今,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技术研究所(AIST-京都大学化学能源材料创新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多相催化研究,特别集中在金属有机骨架(MOFs)基催化剂研究。已发表论文24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Chem, Matter, Chem. Sci., Small等论文14篇,其中有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作为封面论文报道,1篇论文被Materials Views-China新闻报道,1篇论文被德国著名评论期刊Synfacts杂志Highlights1篇文章入选Chemical Science 2016年度top 50文章榜。

 

2.耿彩云博士于2004年、201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化学博士学位。20169月至今,在柏林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她专注于重要化学过程反应机理及微观本质的理论研究,特别集中在甲烷、氮气以及水等小分子的活化与转化研究。已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J. Am. Chem. Soc. 3篇,Proc. Natl. Acad. Sci. USA 2篇,Angew. Chem. Int. Ed. 1篇。研究工作独具特色,原创性突出;多篇论文入选相应杂志的内封面文章,部分工作被国际同行誉为教科书式的发现。

3.贾小芳博士于2009年、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53月至20164月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助理研究员研究。20165月至今分别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获得MANAJSPS基金支持。她专注于纳米生物医学研究,特别集中在荧光纳米团簇/生物分子(DNA、蛋白质)的自组装及其生物医学分析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CS Nano, SmallNanoscale,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论文14篇,一篇Advanced Materials修改中,单篇他引>100次的4篇,>400次的1篇,亮点文章3篇,ESI Top 1%高引用率文章2篇,他引>1800次,H指数为20

4. 蒋恒博士于2010年、2016年毕业于江南大学、南京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期间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Jin-Quan Yu课题组交流一年(201410月至201510月)。20171月至今,在德国明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洪堡学者)。他专注于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特别集中在自由基化学以及惰性碳氢键官能团化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型论文15篇,包含《J. Am. Chem. Soc1篇,《Angew. Chem. Int. Ed.6篇。

5. 刘贺磊博士于2012年、201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86月至今,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从事有机胺水溶液捕获二氧化碳技术的研究工作,以发展高效、节能、低成本的碳捕获技术为目标,围绕如何降低有机胺捕获过程的高能耗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从新型吸收剂的设计和催化解吸两个层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从而实现碳捕集技术的高效与节能。截止目前在化工国际期刊共发表SCI论文42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29篇,其中AIChE J7篇), Chem.Eng.Sci3篇), Ind.&Eng.Chem.Res化工三大刊15篇;其中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部;申请专利9件获授权4件。在化学工程和碳捕集领域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1次,口头报告6次。

6.马博士于2006年、201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76月至今,在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化工分离技术研究,特别集中在混合基质膜以及中空纤维膜的研究。已发表SCI等论文14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dv. Funct. Mater., ChemSusChem, J. Membr. Sci., Ind. Eng. Chem. Res.论文10余篇。

7.钱德云博士于2010年、201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58月至今,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高效、精准的不对催化与合成研究,特别集中在过渡金属催化研究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包括 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 等高水平化学期刊11篇。其中,论文总引用超过900余次,一些研究成果被Synfacts等专业评述期刊或网站收录并被作为亮点介绍,部分文章被选为封面文章。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校长奖学金、优秀墙报等奖项与荣誉。

 

8.唐从辉博士于2011年、201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分别获得应用化学理学学士、药物化学博士学位。20169月至今,在莱布尼兹催化研究所,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有机合成方法和能源催化研究,特别集中在碳氮键构建、芳烃去芳构化研究以及甲酸产氢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JACS论文1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

 

9.王志刚博士于2007年、2018年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2019 QS世界排名11),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83月至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无机中空纤维膜以及催化膜反应器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3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全部JCR1)

 

10.徐正龙博士于2012年、201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68月至20173月,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4月至今,受聘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任外国人特任研究员(KRF)。他专注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研究,特别集中在原位透射电镜的基础研究以及先进储能材料制备的应用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Nat. Commun. 2篇), 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Prog. Mater. Sci., Nano Today, Nano Energy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16篇,总引用1700余次,h因子为26。其中“Development of Silicon/Carbon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的工作获得香港科技大学“SENG PhD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此奖项每年最多2人获奖,用于奖励在学科交叉邻域做出突出贡献或重大原创研究的博士(生)。

11.杨新春博士于2010年、2013年在江苏大学,2018年在神户大学(日本)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85月至今,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关西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开发高性能多相催化剂用于各种化学反应,特别是用于催化液相化学氢化物产氢。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ESI高引论文2篇)。他的关于在有机多孔笼内封装高催化活性金属纳米簇的工作被Nano Today以及Materials Today作为亮点报道。

12.余静芳博士于2011年、2015年毕业于湘潭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165月至今,在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她专注于二维无机纳米片的研究,特别集中在制备安全无毒性的薄层双金属氢氧化物的研究以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气体阻隔性能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包括Nat. Commun.Chem. Soc. Rev.NanoscaleChem. Commun. . 申请4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已授权),参与泰国暹罗集团(SCG)与牛津大学等单位的工程化研究工作。

13.余庆华博士于2009年、2014年均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分别获得制冷与低温专业学士学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66月至今,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储能技术的研究,特别集中在相变储能以及太阳能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pplied energy,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国际期刊上的论文14篇。

 

14. 郑靖博士于2012年、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大学,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化学博士学位。201812月至今,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专注于微纳米马达研究,特别集中在可见光驱动以及多通道操控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15.苏亚琼博士于2014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9年博士毕业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化学化工系。之后,继续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以及机器学习,蒙特卡罗等算法,致力于异相催化界面结构敏感性及活性的理论计算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电化学催化,三相催化,生物质能源转换,分子光谱理论,以及机器学习,蒙特卡罗等算法在催化中的发展应用。截至目前,已在 Science, Nature Comm., JACS, Angew, ACS Catal. Chem. Mater. ChemSusChem, Appl. Catal. B Environ., Chem. Comm., Chem. Sci., Nanoscale, Catal. Sci. Technol., J. Catal., Chinese J. Catal., J. Phys. Chem. C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一篇,第一作者发表ACS Catalysis三篇,Chemistry of Materials两篇,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一篇,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ChemSusChem一篇。

(/金宇  朱仕清    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