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卓越创新创业团队——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

2013-10-15

 

             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成立于2006年9月,前身为自动化学院114工作组。这是学院为我们搭建的一个课外实践平台,我们的宗旨在于推动我院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吸引、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素质、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综合素质人才。

       从建立至今,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的培养计划在不断地完善。每一年,当新生怀着好奇感刚刚踏进大学的校园,踏进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门时,都会为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发展道路产生疑惑时,创新实践基地的新老管理员都会组织宣讲会,以自己的经历热心地为师弟师妹们解释自动化这个专业,让新生们不再迷茫。同时,吸引新生们参与到电子设计的天堂,鼓励新生们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新老的传承,基地的培养 

 从建立至今,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的培养计划在不断地完善。 

1、基地实验室:基地成员享有优先使用基地实验室的权利。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配备有电脑、打印机、示波器、打孔机、函数信号发生器、稳压直流电源、PCB板印制设备等,实验室的诸多设备完全满足本科生课外电子设计实践的设备要求。

 

2、项目传承:针对大二的学生,基地管理员也会为其举行相应的项目培训,主要是通过师兄的项目经历讲解对大二学生的项目申请进行指导。

3、假期培训:在寒暑假期间,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员会为基地成员做相应的培训并布置相应任务,让基地成员在能力上有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电子设计的理解。

4、导师培养计划:新进入基地的师弟师妹们会被分配相应的导师作为指导,导师一般由优秀的大三师兄担任,师兄会提供技术问题等的解答。

       创新基地还有不同于其他团队的地方,我们的团队更有一种家的温馨,大家互相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与疑惑。我们有自己传承的qq群,师弟师妹总能在上面解决自己的疑惑,从毕业的进入社会的师兄处得到行业最新的资讯,学习中的问题则能得到大量的帮助,而老成员则能在这里吸收青春的正能量,在工作中不断进取。

 

 

 课外教学实践计划主线图:

 

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组织框架制度

 

 凭借以上交流、指导、培训以及分享,创新基地建立起了自己独有的传承,每年都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以及老成员的悉心指导,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在这个团队中老成员带新成员进入自动化的天地,新成员不断努力,追赶甚至超过师兄、师姐,在合作与激烈的竞争中大家不断进步,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使得团队不断进取、屡创辉煌。学习中师兄、师姐耐心指导,参加国内国际比赛时师兄师姐也会分享参赛的经验,新成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能走得更远、更好。反之,新成员也常常给老成员带来惊喜,他们的问题总能给师兄们新的启发以及关注到自己不曾接触的技术与领域,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

不懈的追寻,无数的辉煌    

 

       在创新基地走过的七个年头里,成员们秉承着“科学无止境,科技无巅峰”的理念不断拼搏进取,在各种比赛与项目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索尼杯2005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团队成员在始于1994年的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索尼公司协办的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受邀赴北京争夺“索尼杯”,是广东省第一支获此殊荣的队伍。

       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团队成员在于2002年由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电视联盟ABU)倡导的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2008年国内选拔赛季军一项,为华工历史最好成绩。

       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团队成员在全国瞩目的“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中从2008年开始每年均在比赛中斩获一等奖及二、三等奖。

       除此之外,还在挑战杯“精于心简于形”智能机械挑战赛获全国第一名,以及数学建模国赛、美国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同时,在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团队特有的管理制度、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下,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专注科研、勇攀科技高峰的技术牛人。

 

李冠霖

       在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团队的创新理念的引导下,李冠霖同学与团队内的同学组成研发小组,先后申请了两项“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创新项目”、一项省创、一项“国创”等科研项目。并在导师谢巍的指导下,项目进展顺利。且在与团队成员合作下,不断取得各种创新成就:

 

       2011年10月,所参加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创业训练计划顺利结题且申请了题为《一种眼角膜定位的方法》发明专利一项且受理,专利号:201110449751.8;

 

       2012年1月,题为《基于Dual-Youla参数化的新控制系统设计》中文论文投稿于全国性核心期刊《自动化学报》;

 

同年,《GIMC architecture for linear systems with a single I/O delay》英文论文投稿于国际权威期《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2年2月,所参加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创业训练计划结题,且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新型鼠标》和《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新型鼠标及交互方法》,专利号分别为:201110449751.8和201220164897.8 

                 2012年3月,团队成果“不插电的纸键盘”在《广州日报》登报!并经网易新闻等各大媒体转载。

       李冠霖:“是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团队使我对科研执着,在这个团队中,我学会了如何与队员合作,如何去坚持一份理念。这个团队给了我大胆去创新的勇气,我取得的这些成就是与这个团队离不开的!

 

钟松锦

       2010年9月,钟松锦同学在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团队的创新理念的吸引下加入了这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钟松锦同学一直是活跃度非常高的一位成员,在各种赛中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参加比赛。如今,在创新实践基地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钟松锦同学已经成为校园中人人知晓的技术牛人:

                2013年03月,所参加的百步梯攀登计划申请专利《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自控制组合式模拟降雨装置》,发明专利号:201310121031.8;

               同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自动控制组合式模拟降雨装置》,专利号:201320174387.3;

               2011年4月,参加的华南理工大学第六届智能控制设计大赛暨“飞思卡尔”智能车校内选拔赛一等奖;

                2011年4月,参加的“三星视界杯”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智能控制设计大赛高级组二等奖;

               2013年4月,华南理工大学“第八届飞思卡尔智能车校内赛选拔赛”光电组第一名并顺利加入华南理工大学智能车校队;

                 2012年5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创业训练计划《基于陀螺仪和声纳技术的水下机器人精确定位的设计与实现》;

                 钟松锦:“创新实践基地这个团队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家。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各种创新想法的团队中,我深深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师长的寄语,未来的展望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聪教授:“创新基地应该成为学院学生们创新的先锋,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这是副院长对我们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激励。我们将牢记教授的勉励,在未来的日子里坚定地前行。作为一支科技型团队,我们的理念是“科学无止境,科技无巅峰”;作为一支创新型团队,我们又遵循克里斯·哈里斯所讲的:“创新团队应具有协作、团结、诚信、称职、互补、自信、团队精神七种特质。”

                除了精神层面对创新的信仰,实干方面,我们希望在未来基地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对新成员的培养计划,同时完善基地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若有需要添置更多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同学们在科研中日益高涨的需求。

               未来的路只会在脚下延伸,辉煌只能用汗水浇灌。展望未来,基地成员必将更加努力实现自我。

 荣誉墙:

      创新实践基地还会与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联合举办一些校级比赛,如电梯设计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以及智能控制大赛(已成功举办八届)。

 

       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每年都为自动化学院培养大批的课外电子设计比赛与科研项目人才。成立至今,有大批创新实践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积极参与各类校内外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累累硕果,为学校与学院的荣誉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课外实践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比赛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华南理工大学电梯设计大赛、华南理工大学智能控制大赛等。

 

截至2012年,成员已获省级、国家级竞赛奖项主要有:

 

2005年获“索尼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一项并受邀赴北京争夺“索尼杯”,是广东省第一支获此殊荣的队伍。

2006年获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之智能玩具专题竞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

2006年度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三等奖及优胜奖各一项;

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一项;

2007年获挑战杯“精于心简于形”智能机械挑战赛全国第一名一项;

2008年获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季军一项,为华工历史最好成绩;

2008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两项;

 2009年获“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一等奖一项;

 2009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一项;

2010年获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一项;

 2010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二等奖三项;

 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二等奖三项;

 2011年“数学建模美国挑战赛”获得三等奖一项;

 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三等奖一项;

 2012年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三项;

 2012年获飞思卡尔智能车华南赛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两项;

 2012年“数学建模美国挑战赛”获得三等奖二项。 

项目发展方面:

       2011年里,基地成员共立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3项;

       立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6项;

       立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10项;

       总共项目38项。

       2012年里,基地成员共立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3项;

       立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6项;

       立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10项;

       总共项目38项。

       2013年里,基地成员共立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2项;

       立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7项;

       其中,成员们多有获得各种专利,以及发表各类论文:

     《一种眼角膜定位的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449751.8;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新型鼠标及交互方法》,专利号: 201220164897.8 ;

    《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自控制组合式模拟降雨装置》,发明专利号:201310121031.8;

      实用新型专利《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自动控制组合式模拟降雨装置》,专利号:201320174387.3;

   《GIMC architecture for linear systems with a single I/O delay》英文论文投稿于国际权威期《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基于Dual-Youla参数化的新控制系统设计》中文论文投稿于全国性核心期刊《自动化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