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国“两会”科研声音: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发力基础科学研究......
专题策划
2019全国“两会”科研声音: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发力基础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7        浏览次数:110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等内容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就一定能够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

  2019全国“两会”期间,众多代表委员就进一步推进我国科研发展提出议案和提案。

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亟须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总工程师何建华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头,但我国的重大原始创新却很少。”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二期工程总工程师何建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何建华委员拟提交一份题为《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提案。在这份提案中,他针对如何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重大原始创新,提出了多项建议。

  何建华指出,我国的基础研究要想走到世界前沿,必须彻底改变目前存在的科研体系急功近利的氛围,营造和建立能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而科研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和风向标,对科研氛围的培育与建立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对现行科研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提案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第一,对专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和适当的待遇水平,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科研人员(如副研究员/副教授以上)给予稳定的基本支持(适当的待遇和研究经费),允许自主选题开展研究。

  同时,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采用中长期考核评价为主(3年、5年、8年等),鼓励科研机构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自主部署研究方向、组织研究团队。

  第二,对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的评价考核,主要关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给予重奖。一般性论文成果仅作参考,对于各类人才和承担课题的数量也仅作一般参考,“这些只是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的有利条件,而非成果本身”。

  第三,对于如何界定什么是重大原始创新,需要学术界逐渐形成共识。现阶段,可以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和有共识的国际科技大奖作为认定标准。

  第四,促进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呼唤新的科研体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的改变与改革。“评价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适宜作为切入点先行改革,最终推动整个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提案称。

建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最近一些事件,让我们更加看到,如果没有基础的核心技术的话,其实还是很不安全,即使你应用建得再多,也是沙滩上的高楼,根基不稳,很有可能一推就倒。楼越建得越高,越要关注底子、根子是不是牢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马化腾代表带来七份书面建议,其中之一《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加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

  马化腾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亟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将“国际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大胆迈进科学研究的“无人区”与创新体制改革的“深水区”,把中国真正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在马化腾看来,过去很多基础科学研究,因为没有办法直接产业化,5年、10年没有回报或者是低回报,从业人员不一定熬得住这个寂寞。过去主要靠政府向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科研机构投资,缺乏社会力量投入,所以有个缺陷——不够接地气,没有结合实际的企业应用场景,效果不够完美。

  “畅通并理顺联合研发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有意愿的企业,积极参与和科研机构联合研发。”马化腾呼吁,一是提供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和人才的机制。二是国家能否出台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比如说,一比一地配对投入资金,基础研究的成本投入在税收方面有更多优惠,抵扣额更高等,可能会撬动更多企业愿意投入这种长期研究”。

  另外,马化腾认为,在产学研的成果转化方面,过去一直在尝试,但他觉得还是不足。

  比如说,教授在研发的时候,能不能和学生一起开公司?能不能拿股份?跟学校教学和产业关系怎么处理?是完全禁止还是允许到什么程度?它的机制是怎样的?

  “坦率讲,这些现在是不清晰的,而且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我们也看到有成功的案例,所以我觉得产学研方面的打通还是很重要的,不能说全部依赖于市场化的企业去做,因为毕竟很多研究力量都在高校。”马化腾说。

  他建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领域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联动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可由政府或企业发起,采取公私合营(PPP)模式,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基金等共同参与,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及协作。与此同时,应逐渐探索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经费投入从411.8亿元增长到920亿元,增长了123.4%。但从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结构看,政府财政投入占比高达90%左右,社会力量投入占比甚微。

  社会力量支持基础科研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社会捐赠为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科研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二是通过设立新的民间科研机构为基础科研拓展增量空间。

  沈南鹏认为,目前,社会力量通过这两个途径参与推动基础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而一些法律法规呈现出滞后现象,亟需做出调整,以推动社会力量更多参与。

  因此,他给出了六点详细建议:

  一是提高个人/企业捐赠于基础科研领域的税收优惠程度,引导更多捐赠资金进入基础科研领域。

  二是调整个人捐赠的免税制度,以此提升个人捐赠意愿。

  三是进一步明确科技类民非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政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税优惠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等方面将其纳入范围,给予同等对待。

  四是推动科技类民非的免税资格相关政策的落实。建议针对科技类民非单独制定更为明确、操作性更强的认定标准。

  五是解决高端人才薪酬标准受限和设备购置免税范围受限。

  最后一点,沈南鹏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尤其是国家新闻单位牵头,创立官方性质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基础科研捐赠表彰奖项。

(来源:网络综合)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2号楼 邮编:510640

2019©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

技术支持 维程互联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