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3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周双林副教授受前沿软物质学院王林格教授邀请,来院做主题为“非水分散体及其对土遗址的防风化作用”的学术报告。从文物保护材料的角度分析“化学加固”、“化学防水”、“生物控制”等手段在土遗址的化学保护作用。
周双林副教授长期从事文物保护材料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土遗址保护材料探索》。自1998年起开始土遗址保护研究,开发了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材料,相关研究在国外杂志发表,成为北京大学科研成果推广,并在国内多个考古遗址如邢窑遗址、晋侯墓地遗址、通辽哈民忙哈遗址等使用。主持了12个国保单位考古遗址的保护设计,并指导现场施工。
在讲座中,周教授运用大量考古中对于文物保护的实际案例,向与会师生介绍如何利用化学材料的应用,起到土遗址和展示文物的保护作用。其中常见的防风化保护材料包括石灰水、氢氧化钡溶液、钾水玻璃、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有机硅材料,这些材料有助于提高土遗址强度,恢复内聚力,从而起到化学加固的作用。
周教授提出,文物保护材料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耐色性、透气性、抗压性、耐水性。“将乳液与黄土混合固结后可增强强度,固结体有很好的耐水性,但由于水的存在,加固中容易使土遗址表面变形、脱落甚至崩塌”。他以非水分散体加固材料为例,分享其现有解决方案。一种是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在高分子合成上叫做分散聚合;另一种是以有机高分子的水乳液为起始材料,经过特定材料的添加改变胶体的表面性质,使其由水体系转移到有机溶剂体系中。如丙烯酸树脂和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微粒在酮类溶剂中的非均相分散物即非水分散体。这种非水分散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室温下存放一年,至今仍然可用。
周双林副教授的报告,从文物保护的实际应用出发,讲述化学材料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为我院师生做交叉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方向。
图文/前沿软物质学院
编辑/余锦婷
审核/王林格、康德飞